你用甚麼「愛」來愛孩子?
愛,乍聽上去,直接明白,但若將其解構,方發現內藏複雜的感受層次和行動。就以父母(家長或監護人)對待孩子為例,世間父母理應很疼愛他們的骨肉,為何有時也會打罵孩子呢?其實不是父母不愛子女,而是視乎當時的「愛」流於那一個層面。
急切之「愛」--急起來不理會那麼多。
爸爸急著出門上班,孩子還在為某些事情吵嚷,於是拋下一句:「我沒空理這些,知道你快令爸爸遲到了嗎?」
有一位媽媽因孩子大半天還未能吃掉一碗飯,於是為他的健康著急起來,大聲責備他說:「這樣不夠營養的!最近你老是這樣,好好的說你又不聽;現在叫慶秋姨看看你,是否臉色都變黃了?你看,那邊的小妹妹面色多紅潤,就是因為她肯吃呀!」(我發覺孩子的臉色不是黃,而是青,因為他很是尷尬。)
急之心,責之切。
欲求之「愛」--這是發生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華人父母之最普遍現象。
最近接觸到一位媽媽,為了年幼的孩子能考進一所著名的藝術教育學校,於是刻意教他唱一首需要特別技巧的歌曲,藉以凸顯其天生的好嗓子和靈敏的耳朵。孩子從容做到,媽媽感到非常驕傲,心想這環節必能爭取到高分,並深信自己為孩子挑選這學府是正確的選擇,因可讓他的潛能得到最好的培育和發揮。
可是在面試後,這位媽媽驚愕地發現孩子臨場改了曲子,只是隨口唱了首簡單的兒歌,她當場給氣壞了!眼巴巴看著孩子將這突圍而出的大好機會斷送了,同時,他入學的希望就變得微乎其微。她咬牙切齒,恨得一整天也不跟孩子說半句話。
亦有好些家長因孩子不能安定坐著學習,或不肯聽教聽話而感到憎恨煩厭。
父母投放畢生精力或資源,欲求孩子入讀某一學系或達至某一水準,結果事與願違;欲求兒子是個安靜乖孩子,怎料是個過份活躍兒;每當面對他頑劣時所做出來的可惡事,真恨不得沒生過他!
欲之心, 恨之切。
為愛之「愛」--這是能放下自己的所急、所欲,為愛而去愛的愛。
為了令孩子領悟得益,被愛灌注,於是設法建立他,不忍打擊他的自尊,體恤他的感受,這等愛,正正實踐了「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的愛之真諦。
所以,就算急於出門的爸爸,也會對吵嚷的孩子說:「我看到你很不滿、不開心,可是我現在不能給你時間解決問題,待我下班後,必定用時間去瞭解你的感受和想法,我們可以好好的談。現在我要走了,wish you a good day, miss you!(希望你今天會過得好,我會很想念你的)」。這是其中一位爸爸面臨此類狀況時,對自己的要求。
一位家長對過份好動好奇,拿著木棍在屋內胡亂揮舞,並嚷說要做「實驗」的初中孩子說:「你真具創意和求知欲,難得你想到用這棍子也可以做實驗,太棒了!這樣吧,你到車房或後園去做好了,但必須答應不生意外,因我們擔心你的安全。另外,你若打破貴重的東西,我們便得要花很多錢來修補,甚至根本不能買回所損毀的東西,到時我們會感到很難受,這對大家來說也不值得,對嗎?你能明白這點,真值得讚賞。」
因為愛,這家長眼中所看到的,不是孩子的麻煩,而是孩子本身;她想要好好愛這個不一樣、獨特的孩子--容許可接受的錯誤,讓他發揮和體驗生命,助他滿有自信和帶著責任感逐步成長。
因為愛,所看到、所說出的,是禁不住的讚賞!
這位家長就是受了耶穌這份無私的愛所感染,以致能改變她對過動和頑劣孩子的看法;自此,她和孩子的生命也不再一樣了。
賈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