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機成為擴展教育和感染的平台

為甚麼青少年特別喜愛手機活動呢?除了科技的吸引外,其實他們是在尋找一個安全區結交群組,因為他們在心底處渴求支持和聆聽;或許我們要積極將教育和感染的平台,從家庭、學校、教會和社區擴展至手機上。

手機的影響
友人傳來一段短片,在如常躋踴的香港地鐵車廂內,人叢之中,忽然傳來陣陣少女的慘叫聲,聲音淒厲,持續良久,原因是她的手機無電;旁人卻視若無睹、不驚訝、不同情,也沒有人上前問個究竟,似乎大眾深知手機的重要性,理解一分鐘沒有手機的難過和恐慌,毋庸驚訝。大家都清楚知道,今日的手機不僅是一個電話,更是個人身分的歸屬,比起身分證、駕駛執照、健康卡、信用卡、門匙,甚至錢包還重要。
頻密的手機活動是近期一個熱門話題,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甚至影響身體的健康;然而,手機對我們的生活文化影響也不少,直接操控著我們的人際關係和情緒發展,值得大家反思探討。
幼嬰第一課
手機已經完全進入現代人生活之中,是很多人的個人電腦、私隱資料庫、對外聯繫工具、百科全書、導航儀、娛樂設備,不管是任何一個年齡層,手機已經是很多人的必需品,機不離身又豈止是青少年的習慣,成年人也如是。
當嬰孩還未出生,他隔著母親肚皮的一舉一動,已經從母親的手機傳送給各方好友。嬰孩呱呱墜地,迎接他的除了父母之外,可能就是手機,甫出生已經見識到手機的威力,還未徵求他的同意,尊容已經公告天下,試問我們還可以怎樣禁止和監管青少年使用手機呢!吾姊的小孫女剛滿一歲,還未懂得叫爸媽和走路,便懂得解鎖婆婆的手機,還會點擊屬於她的動畫遊戲程式,看她靈巧的手勢,手機就如身體的一部分。
短訊情不長

用短訊和WhatsApp,訊息傳遞雖然又快、又多、又有效率,但短句不足以表達真實的情感,縱有預設的表情符號(emoji)代勞,也不過是工具。事實上,這些預設的短句和符號是另一種束縛,對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幫助不大。短句削減我們對書寫的興趣,符號妨礙表達能力和創意能力的發揮,結果,限制了我們與人相處的真誠和真實。
嬰兒潮之後,嬰兒出生率低、家庭成員少,孩子與人交往和溝通機會更少,移民的情況更甚,人脈圈子小,影響到孩子建立人際關係的信心,因此,培育孩子的溝通能力至為重要。
手機的出現,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手機可以廣交結友,事實是朋友未必要多,但要真誠和深入,交朋友在乎交往和交心,不只在於交換近况。青少年要有真正和固定的朋輩群體,參與群體和隊制(如球隊、樂隊、教會團契等)的幫助很大 。
真情未感動

成長急不來
手機的出現,確實帶給我們很多的歡樂和方便,透過小眾傳遞,即時享受與朋友分享和溝通的樂趣,而且對在學和在職人士提供極具效率的資料;但是與此同時,與你有關和無關,甚至不應該有關的事情,都傳送到你的手機上。因此,使用者要有相當的成熟程度和自制能力,才能應付隨之而來的種種選擇,如消費購物、交友、個人政治及言論取向等等。這解釋了為何父母要對青少使用手機,作出監管的原因之一,是擔心孩子未有足夠的成熟程度,整理排山倒海的資訊,以致作出錯誤的選擇,後果可大可小。然而,各種禁止或管制的措施,都沒有解決問題的核心。問題核心是世界可效法的事情實在太多,但不都有益處。
幫助少年人確立正面的人生價值觀,對真、善、美要欣賞,對愛與關懷要施與至為重要,培育他們的分析能力和創意想象力,建立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以致他們能夠獨立面對誘惑的挑戰 。
傳遞美善愛

黃鳳玲(燃動青年事工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