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狂張恆得到治療的故事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一年一月
購物狂張恆得到治療的故事
購物狂張恆得到治療的故事
幾年前,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美術系客座教授張恆(Vida Chang Liu)向身邊朋友問了兩條問題:「不能買東西時,你會渾身不舒服嗎?」「你是否買了很多,但都堆放在櫃裡沒拿出來用?」結果,朋友們都異口同聲表示,確有這樣的經歷。
於是,Vida請他們把家裡全新或多餘的衣物捐出來,讓她製成藝術品,條件是:她要把這些衣物徹底撕碎。
想要 還是需要
在大學主修商科的張恆,畢業後在銀行工作多年,收入和生活十分穩定,但卻像是欠了些甚麼似的;她丈夫一語中的地指出:「你的人生欠缺了美術。你不是熱愛美術嗎?」張恆恍然大悟,之後毅然放棄銀行的高薪厚職,重返校園修讀美術,追尋她多年來的夢想。就在這時候,問題出現了。沒有全職收入的張恆不能再像從前那樣隨意購物,因而感到渾身不自在。她對這狀況也摸不著頭腦,於是開始閱讀一些心理學書籍,專心研究購物狂、儲物狂等強迫行為。她發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大公司為了增加利潤,不惜瞄準消費者的物慾,推出一系列又一系列的商品,問題是,這些產品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嗎?
張恆不諱言:「我當時見到各式名牌手袋會很雀躍,因為大腦分泌出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令自己感到很開心滿足,讓我覺得必須擁有它。可是東西買回來之後,那高漲的情緒過去了,於是需要一些新物件來產生多巴胺,令自己再度快樂;這是一種沒完沒了的追求,因為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東西。只是,即使明知浪費金錢,又用不著它,還是捨不得把這些貴重的收藏品扔掉,不斷儲下來的結果,購物狂轉成儲物狂,寶貴的收藏品變成沉重的負擔!」發現自己有購物狂傾向的張恆,決定以這課題作為她的研究和藝術創作主題,探討甚麼才是足夠-我們是想要,還是需要?
撕碎 代表捨棄
從她的研究中,張恆發現購物狂、儲物狂這些強迫和成癮行為,都跟大腦裡的訊息傳遞有關,於是她構思出把收集回來的衣物撕破,織成不同形狀的絲帶球,用以代表大腦內的神經細胞;用絲帶球編織出來的「雕塑」,代表人們尋求滿足的過程,也成為衣物捐贈者的「思想」與「畫像」。張恆解說:「撕碎代表徹底捨棄,即使把衣物還給你,你也不能再把它穿上,這代表一種決心。被撕碎的衣物再重組成悅目的藝術品,象徵著一個潔淨的過程,甚至是一種重生。」用撕碎了的舊衣物,製成一百多個代表腦神經細胞的雕塑,然後把空間佈置成「環境雕塑」或「裝置藝術」,再用油畫展現出來-這成為了張恆作品的主軸。她的作品多次獲邀參加藝術展覽,部分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工程及應用科學學院的垂青,被展示在學院大樓的大堂和會議室內。然而,最使她興奮的是,作品能引發對話。她補充說:「當參觀者問我這些絲帶代表甚麼,為甚麼要撕破等問題時,我便有機會分享自己透過美術得到治療的故事。心理上的問題本來是很難開口談論的,但我的作品能打開話匣子,幫助人作出反思,這令我最為開心。」
張恆直言是過來人,她明白要戒掉壞習慣,談何容易,但她終於找到問題的癥結。她坦承:「我們都愛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多巴胺給予的滿足,但這種所謂『滿足』只是過眼雲煙,只有在主耶穌那裡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因祂有無盡的愛去充滿我們。即使窮一生去買貴重的東西,也填不滿心靈的空洞,唯有耶穌無私的大愛,才可以填補內心的極度空虛。」囤積 因為不安
張恆生長在幸福家庭,自小衣食無憂,有父母、兄妹的寵愛,但長大後總覺得,有這樣、有那樣還不足夠。她坦言:「即使有房子、車子、學位......仍覺得不夠好,彷彿這些也沒甚麼意義。就像《聖經•傳道書》裡所說的: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當進一步研究儲物狂行為時,她發現我們不但囤積物質,更會替自己囤積煩惱,好像有煩惱才感到安全,人生才有意義,這是一件很吊詭的事情。她承認:「或許當我們似乎擁有更多,甚至連煩惱也有很多的時候,就以為對生命有多一點把握。其實我們忘記了,掌管一切的是上帝。」《聖經•馬太福音》6章19至20節:「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這經文對張恆是個很大的提醒。她現在知道,貪婪地上的物質是沒有價值的。放手 才得滿足
回想自己離開銀行界去追尋夢想的過程,張恆感到每一步都有上帝的帶領。她憶起:「當我處境極度缺乏,我倚靠祂的恩典,就有能力跨過困難,經歷上帝的豐盛;而當我心裡被祂的愛充滿,便得到真正的平安和喜樂。感謝祂給我機會實現我的願望,我願意永遠服事祂,用我的生命為祂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去愛祂要我愛的人。」她從美術中領受到上帝的恩典,同樣地,她也希望用美術去觸摸人的心。她再不需要摟著一大堆東西來得慰藉;因為她放手,才得著從上而來的滿足。甚麼才是足夠呢?她回說:「每天有主的恩典便足夠了!」
歐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