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是福
自出母胎,人類就開始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類的毒素,包括自然界的污染、細菌、微生物、化學物等等。每當我們接觸到這些可能致病的毒素時,人體內的自然防毒機制──「炎症」就會產生,而負責這種機制的細胞亦會自動把毒素包圍起來,接著身體便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等發炎病徵。
注意炎症背後成因
發炎的病徵當然叫人不好受,但肯定遠比真正受到有生命威脅的病毒所侵,來得輕鬆!所以,「小病是福」這句話是十分對的。不要輕看一些小小的炎症,例如輕度的頭痛、發燒、喉嚨痛、關節痛、口瘡、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或腹瀉等,這都是一些警號,告訴你當留意一下你的起居飲食習慣。一個人的身體若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但卻只是不住吞服止痛藥把痛症安撫下來,那不過是治標而非治本的做法,這樣只會增長炎症的期限,更重要的是,一旦忽略了炎症背後的真正成因,恐怕會引發更嚴重的疾病。
不錯,長期的炎症的確令人難受,但若不及早對付,只會越來越糟;結果,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阿茲海默(老人痴呆)症,以及很多自動免疫症狀(例如克隆氏症)等就會發生,其實,這些可以說都是炎症的延續。
對付炎症的小貼士
※從小做起:當身體開始以發炎的狀況來提醒你「要小心」的時候,你就要認真地留意自己的起居飲食習慣──是否經常熬夜?工作壓力是否越來越大?三餐正常嗎?可有少吃多餐的習慣?工作環境的空氣有污染嗎?飲用的食水可乾淨?每天排便(大小二便)的情況怎樣?可有不良嗜好(例如煙酒)?睡眠質素好嗎?每天可有攝取足夠的新鮮蔬果?有否偏食?是否經常服用成藥?
以上只是一些很基本的自我檢測原則,起碼給自己一個概念,只要你肯因小小炎症的警告而開始作出改善,自可減低引發更大炎症的機會了。
※清除毒素:有人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試想想,你的腸道是下水道,還是化糞池?」如果我們體內盛著的是一個大化糞池,太可怕了吧!如果它滿載著又髒又臭的廢物,一直在腐壞,炎症豈會不出現?
清除體內毒素有兩個途徑,一是靠改善飲食方式,多吃高纖維的蔬果,少吃肉類;其次是清理腸道的排毒,這方面就需要有專業營養師的輔導了。
※平衡飲食:每天都要留意飲食中的含量,包括五至十份的蔬果、每星期吃足量的海魚──每三安士的海魚含有一公克奧米加三,而我們每天的奧米加三需量是三公克,不妨為自己作個計算吧!
※其他方面:要盡量減少食用精製食品,例如所有的即食食品(我們身體需要的是食物,不是食品)、加工糖果餅乾、加工蜜餞、高糖高油的糕點等,這些食品只會加重你體內的毒素,引發炎症。
要適當地攝取蛋白質和穀類的食物,但千萬不要過量。
多飲水是好的,但也不要過量。過份的口渴和飲過多的水,都是不適當的飲水方式。不要等到口渴才飲水,因為那時你已經缺水了;最好的飲水方式,是每半小時飲半杯,你的身體會把飲下的水吸收得最好。
祝大家身心靈健康!
林李瓊芷(加拿大註冊整全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