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國脈--煉、油砂(二)
加拿大確是世界能源大國之一,除了曾躋身全球第十大產油國外,至2010年加產煤量仍穩居世界第15位。早在18世紀亞省已開設了煤礦場,且很快成為本國的主要產煤地區;從此,繼林木業後,煤炭便成了加拿大的「國脈產業」。
亞省能源龍頭
亞省煤炭藴藏量佔全加的七成以上,生產量也是高踞全加煤炭產量之首。目前全加產煤量約為6800萬噸,但愛明頓以西60公里的Highvale煤田年產,已有1300萬噸之多。據亞省官網(Alberta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資料顯示,至今在亞省已探明的煤礦不少於300,000平方公里,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8%。說不定有一天煤堆就在我們的後園!
恐龍頭上的煤
很少人會特意去亞省的煤礦場走一趟,其實也真的沒甚麼好看。那麼,卡城又可有煤礦場?答案是有的,不過早已易容變身了。昔日最負盛名的煤礦場正位於卡城東北隅的「恐龍谷」(Dinosaur Valley),也就是紅鹿河谷內小城鎮Drumheller的皇家泰來博物館(Royal Tyrrell Museum),由卡城市內駕車前往,大概只需一個多小時。我曾站在紅鹿河谷高處環視四野,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荒涼」,竟有馬致遠的兩句曲詞「衰草牛羊野,荒墳橫斷碑」之嘆!
煤須繼續深挖
19世紀末葉,由Joseph Tyrrell等人先後探明,並在該處發現了煤層,而率先開辦煤礦場的卻是Sam Drumheller。1911年,第一批煤礦經河道運出,當年的「橫水渡」今天仍然為人民服務;鐵路開通之後,1912年這裡有九個煤礦場。在此之後的60年間,有多達一百三十多個礦業陸續到來尋煤。1948年,曾是全加煤礦產量首屈一指的龍頭Drumheller,亦因煤盡而關閉。在20世紀前半段,洛磯山上下是四面煤場,除了位於弓河中上游的Bearspaw及以雪糕聞名的Corchrane外,山中的Canmore等本來都是「煤鎮」;1960年,亞省政府移情油砂,於是進行立法規管煤礦,又著手關閉及收回煤鎮用地;令人遺憾的,是煤礦場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其中大部份煤坑竟被改作水上康樂湖泊。加拿大科學委員會(The Science Council of Canada)於1979年向亞省政府提出環境整治方案,但政府以「財絀和事由非優先」為藉口而不了了之。
加國是世界的第七大燃煤出口國,作為主要燃料的煤炭已被石油替代,但煤炭在鋼鐵工業的舞台上,仍然少不了它的角色。「煤必須繼續深挖!」這是不能投以反對票的,但誰會付出代價呢?
區傑棠 建築學學士(英國)、環境管理學碩士(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