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港灣福音事工--讓海員家外有家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家在千里之外,他們渴望的愛和關懷,只能透過電話和互聯網來維繫;他們內心的渴求,一般人難以明瞭......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海員。
帶著滿滿的愛前行
海員可算是社會的一個邊緣群體,雖然從一個國家或地區來看,所佔的比例實在微不足道,很多時或會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被人遺忘;然而,有一班基督徒卻時常記念著他們,將他們的渴求化為現實,為他們設立了一個「家外的家」,讓他們在靠岸的日子裡,感受到家的溫暖、愛和關懷,然後帶著滿滿的愛,繼續下一站行程。
時至今天,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港口都有這樣的海員事工,好使海員在離家的日子時,家外也有家。
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溫哥華港,就有這麼一個家外的家。
不分種族不分國籍
這個家外的家,就是專職溫哥華海員事工的Lighthouse Harbour Ministries之使命重心──海員中心,分別座落在北溫和素里。在那裡,有簡單的設備,如提供咖啡和點心的料理檯、擺放報紙、書刊、音像產品的架子、幾台電腦、幾套桌椅;在那裡,來往人員的膚色和語言各異,交流以英語為主,之外又有西班牙語、法語、普通話、菲律賓語、印度話和好些難以辨別的語言;在那裡,大家各有活動的空間,又有一起唱歌、上課的時間;在那裡,看似像一般的俱樂部,卻又大大不同......因為在那裡,不僅所有的服務和設施是免費的,而且還有眾多義工把無私的愛,帶給每一位踏入中心的海員。
從1981年成立至今,海員中心接待過來自120多個國家、超過40萬海員。近年來,前來海員中心的海員,大部份來自東南亞、約四分之一來自歐洲、以及少數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當中有更是不容許宣教士入境的國家;來自東南亞的海員又以菲律賓居多,華人位居第二。負責華人事工的林楚基傳道,正是看見這群體的需要而進入海員中心的一員。「十多年前,當時的海員事工負責人來到我聚會的教會分享,因而有機會和他傾談;後來又獲邀前去海員中心參觀,於是對這個事工便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心中深受感動。經過一年多的禱告、等待,我和太太就決定一起來到這裡,服侍華人海員。」一轉眼,已經15年了,林楚基傳道夫婦仍然熱誠滿腔,一如當初。
普天下皆往這裡來
林楚基激動地說:「在《聖經•馬太福音》中,提到門徒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可是,在海員中心卻是普天下皆往這裡來,守著這個小小的中心,便能將福音傳往世界各地!」世上還有哪個地方能在一方斗室之內,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正面接觸?有哪個地方能足不出戶,便可以與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傾心攀談、分享福音?
在服侍的過程中,林傳道和林太太經歷過很多挑戰的同時,卻有說不完的豐盛恩典。「在船上探訪時,因地板太濕滑,我和太太都曾跌倒過;我只受了皮肉輕傷,但太太卻跌斷了骨頭,需要在家休養一個月之久......」林楚基提起在中心所遇到的故事時,嗓門特別亮。原來他和太太曾照顧過一名因燒傷而獨自留在溫哥華醫院的海員,除了天天噓寒問暖、為他做翻譯外,還為他送餐、更送上關懷,直到他離院回國。「雖然中心所做的只是撒種工作,但是我們也常經歷到收割的喜悅──有海員即場信主,也有的通過我們安排教會,接受洗禮......」這都是把禾捆帶回來的喜樂。
單刀直入談及信仰
從表面看來,海員中心的運作很簡單:白天去船上探訪、晚上在海員中心熱情款待前來的海員,並提供免費服務和設施,讓他們打電話、上網、打球、喝咖啡、飲茶......過一個輕鬆的夜晚。實際上,那麼多的碼頭和貨船,要一艘一艘的上船作探訪,並需抓緊機會,在海員工作的空檔跟他們攀談,且要在短時間內打開話題,藉此邀請他們到海員中心活動......那絕對是不容易的。須知道,海員停留的時間並不長,短的一天、半天,長的也不過十天八天,如何能在這急速的時間內,讓他們感受到這份來自耶穌的愛和關懷呢?
林楚基說:「海員中心除了給海員一個落腳點,還提供實質的幫助,他們很是感激,因而大多願意敞開心門跟我們攀談。我們每次都單刀直入,一來就和他們談《聖經》,問他們願不願意『上課』?在我們過去的經歷中,絕大部份海員都願意『上課』認識上帝。可是,由於接觸的時間不長,只能將福音的種子撒出,並盡量為他們提供多方面的資訊。」多年來,海員中心免費提供不同類型的報章雜誌和音像產品,如《號角月報》、《真理報》、《中信》期刊、《追求》和《海外校園》、《恩雨之聲》的音像產品以及一些適用的網頁等,好讓他們在船上,甚至回到家中,仍能透過這些媒介認識上帝。
最大挑戰人手不足
海員中心一年365天開放,時間是晚上6時至10時,每年接待的海員超過一萬名。人手不足,是他們最大的挑戰。他們的同工經常要在兩個中心來回奔波:感謝神,當中也有很多義工和他們一起做接待的工作。隨著華人海員越來越多,對懂得英語和普通話的華人義工需求甚殷。
這些年來,林楚基接觸過很多海員,對他們的生活和需要十分瞭解。他說:「15年前,那些華人海員的年紀偏大,大都已經過了50歲,而且只懂得很少、甚至完全不會英文,所以如果能在海外聽到熟悉親切的鄉音,自然樂意和同胞交流分享。反觀今天,海員的年紀已經逐漸年輕化,很多都只有20來歲,文化程度也相當高,基本上都能以英文溝通;可是,當他們碰到講普通話的同胞時,也會感到特別親切,更有認同感。」為此,林楚基希望能喚起更多華人基督徒來參與這個事工,一起去關心這個很容易被人遺忘、卻人數越來越多的群體。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一個既有意義也非常有趣的服事──可以親身接觸和瞭解不同語言、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的人,更可以直接傳遞基督的愛。
周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