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好施 令人更健康快樂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善於表達謝意和樂善好施等「親社會」(prosocial)行為,是提高個人心理健康的關鍵;懂得心存感恩的人,會活得更健康快樂。由此可見,日常行為對個人的快樂指數和生命滿足感,均有著舉足輕重的關連。
行善快樂者朋友多
研究一致顯示,我們對孩子、親友、鄰舍等作出善行時,內心自然會感到更快樂。「好人好事」不單令人「自我感覺良好」,而仁慈及富同情心者,許多都是成功人士。
要是家長單單對孩子千依百順,這並不能令他們更快樂。反之,若教導孩子成為施予者,那就會提升他們的幸福快樂感、減少欺凌行為、增進同輩友誼。
最近一項由卑詩大學及加州Riverside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Kindness Counts)發現,仁慈的施予者所得的裨益更多。參與此項研究的學生被分為兩組:(一)他們每星期實行和記錄三樣善行,例如給疲憊不堪的母親一個擁抱、跟人分享食物、幫忙做家務等;(二)記錄三個令他們愉快的地方。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的快樂滿足感顯然增加,此外,行善的年輕人還有額外收穫-在短短四個星期中,受歡迎程度和同輩接納度均被提升,同時平均每人可結識到1.5個朋友。
懂得感恩福祉倍增
探究快樂和教育相關的教育家指出:當學生感到快樂時,自然易於投入學習,不然,效果相反;令人鼓舞的是,快樂原來是一項可以教授的技能。新斯科舍省Cape Breton University教育系教授布賴恩(Catherine O'Brien),正是推行全球首個「可持續快樂」大學課程的教育家,而她撰寫的「可持續快樂和健康」教師指引,也被本國及其他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廣泛使用。
不少大學生曾向布賴恩教授致謝,原因是他們認為,課程中要求的「寫感恩信」一項,是他們進行過最好的活動之一。有些人更特地預備一本「感恩日記」,把欣賞的人和事記下、憑歌或藝術創作來向人表達謝意。有關快樂的研究揭示,書寫感恩信能加強福祉,向人表示謝意和讚賞,對個人的健康也有顯著的收益。
就布賴恩教授的經驗而言,每日花時間重溫生命的快樂片段,不單增添幸福感,還令她不會錯過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諸如呼吸、行走的能力、感觀、乾淨的水源、漂亮的環境、可以信賴的社區、可愛的親友......
她指出,重視關係、參與社區、積極工作、感到人生有意義和目的等元素,都是真正的快樂之源,也能為健康帶來正面的影響。這跟大多數廣告或媒體所標榜、推崇的物質化意念背道而馳。事實上,只執著於跟人比較、或以外在條件為量度成功標準的人,往往容易對人生產生不滿,難以領略知足常樂的真諦。
十項幸福快樂秘訣
近年來,不少研究員、心理學家、倫理學家等專家都在積極進行環球性的研究,探索金錢、態度、文化、記憶、健康、為他人著想、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如何影響人們的福祉。綜合研究結果發現,我們的日常行為對個人的快樂度和生命的滿足感,均有著舉足輕重的關連。以下是十項令人幸福快樂的秘訣:
※ 細味生活小節:放慢急促的步伐,細味欣賞日常生活小節,如嗅嗅花香、觀看孩子玩耍、回憶美好的時刻......皆有助提升快樂、減少抑鬱。
※ 切忌跟人比較:愛跟他人比較的人,容易傷害自我形象,難以感到快樂。反之,把焦點集中在個人已達標的事情上,帶來的滿足感將會更大。
※ 放金錢在次位:把金錢放在人生優先次序首位的人,出現抑鬱、焦慮、低自我形象的危機更大;單單追求財富的人,在活力及自我實現的測試中得分較低。物質是非常短暫、也是轉瞬即逝的外在東西,越是想從中得到滿足,恐怕得著的只會越少。
※ 追求意義目標:那些追求真正人生意義的人,較沒有強烈夢想或心願的人,活得更開心。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指出,快樂是介乎樂趣和意義之間的感覺,無論在職或在家,我們都當參與自己感覺重要又享受的活動。積極追求人生意義,有助生命茁壯成長。
※ 職場採取主動:在職場獲取的快樂程度,跟個人採取主動的多寡有關,例如發揮創意、幫助他人、提議可改善之處、或做額外的工作等,都會使人對工作掌握得更好、滿足感更大。
※ 珍惜家人朋友:快樂的人通常有和諧的家庭,還有互相關心的親友。
※ 常常笑臉迎人:常常笑臉迎人的快樂人,往往看到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可行性、常有「成功在望」的光明前景、抱樂觀態度迎向未來,人生必然正面積極;就算回望過去,看到的也是昔日美好時光。
※ 真誠地說謝謝:每個星期記下感恩事項的人,會活得更樂觀、更健康,更易實現個人目標。正面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始創人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表示,那些愛寫「感謝信」向他人表達感恩之情的人,通常在「開心」一項的得分最高,「鬱鬱不快」的感覺也大為減低-效果且可持續數周之久。
※ 常運動益處多:運動對治療抑鬱病的效用跟藥物相若,卻沒有任何後遺症或開銷。除健康益處外,恆常運動還會產生正面果效-使人充滿成就感、提供社交機會、提升自我形象等。
※ 樂意捐獻助人:為他人著想、讓樂意捐獻成為你生活意義的一部份-幫助鄰居、服務社群當義工、捐獻物品......較諸做運動或參與其他活動的健康得益和喜樂更多。作親友的聆聽者、傳授個人技能、跟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悅、原諒他人......都會帶來無窮的快樂。要知道,花錢在他人身上,較用在自己身上所得的快樂更多。
朱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