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過年嘍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物質條件遠不如現在,大多數人家的日常飲食都很簡樸,所以對孩子們來說,每年最期待的就是過年那幾天了,仿佛平時一切對吃的慾望和要求,都可以蓄到春節來個大滿足。
各類票券傾囊而出
各家平時只吃家常便飯,春節團圓,熱熱鬧鬧,走親訪友自然要好好地大快朵頤一番。那年月,買甚麼都得憑票,懂得過日子的主婦們,一進入臘月就會拿出平常精打細算積攢下來的肉票、蛋票、糧票、油票......雞鴨魚肉來個集中採購。買回來之後就各展所能,大部份加工成醃貨,過年吃不完的,可以保存到來年夏季!
那時國內的情況,不像今天北美的家庭-別說一個冰箱,就是擁有兩、三個冰箱的也大有人在;當時很多人家都沒有冰箱,這些葷腥買回來不易久存,因此家禽牲畜買回來,男人們就要忙著殺雞、殺鴨,扔進開水裡燙毛褪毛後才交給女人去加工。
過年氣氛越近越濃
主婦們圍在水池旁,挽起袖子浸著冷水,拔豬毛、刮魚鱗、清雞鴨內臟,為了過年的吃食,雙手凍得通紅麻木也在所不計。接下來醃的過程,相對就簡單多了-搬出大缸,一層隔一層,依次塞進醃料、灑上粗鹽、擺上茴香、八角、花椒、蔥薑......塞得緊緊的,最後壓上大石頭,放在避光陰暗處;一星期後倒出來、翻個身、繼續醃,一般三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出缸了。鹹肉、板鴨、臘雞、臘腸、魚鯗、蝦乾......院子裡、家門口、弄堂中、小街邊,鋪的鋪、掛的掛、吹的吹、曬的曬,過年的氣氛,就這樣一天天越近越濃了。
五香料加鹽炒乾果
還有一件要提早準備的,就是炒乾果。西瓜子、南瓜子、葵瓜子、長生果、花生仁,條件好的少數人家或許能多加些松子和核桃。先把八角、茴香、花椒、桂皮、陳皮(故名五香)加水和鹽煮透,待涼後,再把各類乾果放進去浸,三、四天後撈出,這時就要期待天色放晴了!因為在大太陽下,就可以把那些浸過五香水的花生、瓜子,均勻地鋪在蔑子上曝曬,翻來覆去,直曬到五、六分乾就可以炒了。一定要用粗鹽混著乾的五香料,一半放了鹽的鍋子,能炒出來的乾果實在不多,所以這是一場耗時頗長的持久戰。把爐火燒得旺旺的,上炒下翻,快炒快乾,越乾越脆越香,左手右手,手不停歇,停久了就變焦;心急的不僅是炒的人,更有眼巴巴等候多時的小孩子們。
有些記憶是長久難以抹去的,比如印象中童年的春節,單看看這些節前的準備,就知道那時候的百姓對過年有多看重,毫無保留地濃縮著深深的鄉情、親情和人情,叫人回想起來無限溫馨。
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