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船長魏立志 人海中尋找失喪靈魂
面對過在大海中的生死掙扎,領略過政壇的唇舌之戰,更親身經歷震驚海內外的「保釣事件」......魏立志所走過的路,充滿著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傳奇色彩;然而,到了今天他卻確定,在人海中尋找失喪靈魂、牧養神的群羊,才是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使命。
獲「特級船長」資格
魏立志年少信主,中學畢業時曾有機會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成為一名傳道人,但他却以「未準備好」為籍口,逃避上帝的呼召。「當年我有很多夢想,想見識世界不同的地方,所以在1966年便加入了船員的行列。」憶起12年的海上生涯,他既懷念又感慨:「那年頭行船是很辛苦的,我走的都是那種萬噸級以上的遠洋大貨船,從這碼頭漂到那碼頭,每天都在海上生活。一直以為自己見慣大風浪,但有一次仍被嚇著了......那次是從美洲運送一批40尺長的大木去日本,船隻少量超載。不料,途中遇上極大風浪,甲板上的木頭不斷吸水,造成船隻上重下輕,船身傾側30-40度,但木頭仍繼續吸水......想像一下,我們是在茫茫沒有邊際的大海上啊!整整十多天我幾乎沒有睡覺,感覺上就是在等死,看船甚麼時候沉下去。」
當時,魏立志問自己:「我是不是就這樣死去呢?」在危難完全沒有依靠的當兒,他惟有禱告:「天父啊,倘若你讓我留下性命,我這一生就奉獻給你!」在極度危險和恐慌中度過了12天。看到海岸線那一刻,他整個人都鬆了一口氣,不由自主地在房中跪下禱告感謝神。他坦承:「海上生涯,就是這樣的充滿了未知和挑戰。在那12年裡,我從一名普通船員晋升為船長,去過很多地方,也完了我的少年夢,我想是時候離開了。」離開了大海,他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路,但是,他深信神會帶領。那時,剛好香港理工學院(後改名「理工大學」)航海系有教席空缺,他從船長轉身成為教師,開始另一個12年。及後,魏立志獲得英國運輸部授予「特級船長」(D.O.T. Extra-Master)專家執照(全世界只有兩位華人獲此殊榮)。
創辦香港海運學會
上世紀80年代,香港海運在世界上的地位無可比擬-世界第一大貨櫃運輸港口、第三大遠洋船舶註冊的港口,擁有的註冊船舶噸位遠超過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總和。那時,中國海運急速發展,貨運進出口大量增加,但海運實務知識貧乏,因此香港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聯絡的窗口。「那時候,有關海事的專業學會都是英國在香港的分支,以英文為溝通語言,本地華人同業很難有交流機會。為此,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海運專才籌辦一個以香港為基地的海運學會,以中文和英文為共同溝通語言,不論船舶保險、法律、經紀、銀行、航海、碼頭、倉庫、行政,只要與海運有關的從業人員,均可以此平台作學術交流。」作為香港海運學會的發起人和創會主席,魏立志不僅努力出版《海運季刊》、安排學術講座、組織和教授海運課程,同時更邀得太太徐素珊女士當學會的義務助理,魏氏夫妻同心共事,成一時佳話。
1991年,魏立志和海運學會同道應中國政府之邀,在香港成功籌辦了「第一屆亞太區海運學術會議」(Asia-Pacific Sea Transport Conference)。該會議以後每兩年定期在亞洲不同城市舉行。魏立志在上述兩項創舉中,都擔綱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反對香港填海工程
魏立志是最早關注香港維多利亞沿岸填海工程的人之一:「由於香港人多地少,政府一直致力填海工程,可是有關方面和市民卻不認識大規模填海會帶來的破壞性後果。為此,我不斷在香港的報章雜誌發表文章,反映填海帶來的影響。」他的言論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此後,他以專家身份,被當時籌備香港回歸的預備委員會邀請到北京,與香港政府的代表面對面地辯論填海的問題。在辯論的過程中,魏立志表達其專業意見:
「不能繼續在維港沿岸填海了!要知道,從紅磡機場沿海港兩岸拉直線一路填平,東至青州,西至鯉魚門,會將維港變成一條大溝渠。水流受阻,從珠江來的浮泥會大量沉積在海港東部,令港內水質變差,生態破壞,加重環境污染,香港變成臭港。另外,填海使維港兩岸距離縮短,令船隻行駛時直接產生的波浪與從岸邊反射而來的波浪相疊,波浪高度因此大增,對港內船隻航行和靠泊,以及在錨區起卸貨物的駁船都非常危險......」
魏立志憶述當時的情景:「辯論會的聽眾是中國政府主管香港事務的高官和預委會委員,幾乎包括當時所有香港的政治財經領袖,香港首富李嘉誠也在座。辯論完結後,他竟然走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頭表示讚賞。原來在辯論進行時,他曾打電話回港,讓手下員工發送一系列具體的數據,正是我所沒有、也沒法收集到的資料,大大支持了我的論點。辯論結果,預備委員會接納我的意見。結果港英政府所製定的維港填海計劃,在香港回歸後基本全部擱置。」魏立志視此為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之一。
指揮「保釣號」出征
1996年,香港回歸前夕,發生了一件震憾香港及世界各地華人地區的事件-「保釣號」出征釣魚台,領袖陳毓祥捐軀,而魏立志在這件事中擔當了一個關鍵角色:「保釣號」船長。
* 為「保釣號」做好出征準備
在理工大學教了12年書後,魏立志開始人生另一階段,成立自己的海事調查顧問公司。和陳毓祥建立關係,始於他的海事顧問身份。「我被陳毓祥的愛國激情所感動,決定幫忙尋找一艘適合到釣魚台宣示主權的船。租船一事看似簡單,但當中涉及很多細節,如租期、費用、額外的救生設備、是否符合香港海事法例和國際公約等。作為聯絡人,我四下周旋,耗費相當多的心力,也承擔一定的風險。以陳毓祥為代表的全球保釣大聯盟不但缺錢也缺人,他們只籌到約30萬港元,這數目連租船費用都不夠。然而,我不想陳氏的一番愛國熱誠、民族理想落空,決定不再計較生意和個人得失,不僅要讓船能從香港出發,且還要物色一位年輕的中國人船長,勇闖釣魚台列島。」但船長一職,遲遲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魏立志最後考慮親自帶隊。「我的年紀適合參與這高風險的行動嗎?我是否最佳人選?成功及失敗的後果怎樣?從另一角度看,人生的價值是甚麼?若去了不能回來,家人會怎樣?能否將危險程度減低呢?作為指揮此次行動的船長,我應當可以做得到。對中國、對中華民族,我仍然有濃烈感情,為何不為她出一點力呢?」他心中充滿了豪情,確定自己的心意:「能夠指揮一艘載著萬千中國人心願的『保釣號』,突破日本軍艦封鎖到達釣魚台,將是一次畢生難忘的經驗,也是一次偉大的使命。」他決定親自指揮「保釣號」出征。
* 出征預備既艱巨又莊嚴
魏立志開始安排船上設施及資物,例如食物、供應約40位隨船出發的中外記者住宿用的貨櫃箱、登陸用的橡皮快艇、國旗及旗杆、釣魚台島的海圖、航行指南等;又細心研究航程及釣魚台列島的地形、水流及可能的登陸地點等,做好出征前的準備。
「出發那天是1996年9月22日(星期日)。7時50分,我從家中出發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一種很特別的感覺臨到我身上,好像是要出門做一件偉大、莊嚴、生死攸關的大事。回到教會後,這感覺更加強烈。牧師請我上台,我幾乎不能控制自己,咽哽著說:『這次出門是做一件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事。由於這次行動有很高的風險,我希望平安的將一批人帶出去,亦能平安的將他們帶回來,希望你們用禱告支持我。』」崇拜結束後,會眾排隊與他握手,場面既嚴肅又感人。
* 歷時四天的歷史性航程
22日下午5時,保釣號經鯉魚門出港,沿途有遊艇及電船響號送別,岸上亦有人向他們揮手。5:30,保釣號離開香港水域。
23日晚上,天氣突變,海上狂風巨浪,已有32年船齡並且空載的保釣號,因船身太輕,很難穩定。魏立志很擔心並向神祈禱,在風浪中,他表現出來的鎮定大大安慰了其他人。
24日,除了繼續模擬放登陸艇訓練外,另一件大事就是決定登陸人選。這時發生機器故障,之後又收到日軍在途經區域演習的消息......大大小小的事情打亂了船上眾人的心,魏立志仍保持鎮定,以他的專業知識作出明確的決定。
25日,風和日麗,趁著停船維修,魏立志帶領眾人做放登陸艇的練習。到了晚上,天氣轉壞,保釣號不斷和多艘日本軍艦周旋,一度靠近釣魚島僅兩海里。因天氣太差,他決定向北駛離釣魚島12海里以外,等天亮再決定下一步行動。
26日早上,風浪更大,魏立志非常擔心:「在這種天氣下放登陸艇,會否造成人員受傷?登陸艇能否在三公尺高的波浪中高速行駛?回程怎麼辦......進入到兩海里已是難得。搶灘登陸、插旗成功,固然能夠令萬千中國心得到更大的鼓舞,但若付上受傷或生命代價,不值得!」在他的指揮下,「保釣號」與十多艘日本軍艦周旋,再次越過12海里範圍。「我站在駕駛室所看到的情景,非筆墨所能形容:藍天、碧海,海上白浪滿佈,保釣號在大風浪中搖搖擺擺的掙扎前進,兩舷前後都有日本軍艦緊貼壓逼,直昇機及定翼機在上空不停低飛干擾......甲板上五星紅旗揮舞,口號聲不斷,陳毓祥寫完標語然後扔向左舷的日本軍艦。此刻,所有人的士氣都高昂到極點,連記者也在喊口號,揮舞國旗。激情的場面,士氣高昂的愛國行動,已將所有人溶化在一起。」
可惜,陳毓祥等人落海游水宣示主權的行動卻演變成悲劇,令整個保釣行動蒙上一層灰影,更在魏立志心中刻下了一道難以磨滅的疤痕。之後,他寫下了《「保釣號」出征回憶錄》,從自己的角度見證這次悲壯的香港保釣運動。
一生最有意義的事
「這段經歷,完全改變了我的心態,我想離開香港,去一個沒有太多人瞭解我歷史背景的地方,過一種與過去不同的生活。」他回顧過去的路,想起神的呼召......「年輕時,面對神的呼召,我沒有即時回應,更像約拿一樣,選擇了海洋去逃避。然而,神不單容忍,在這麼多年裡,更給了我很多很多的祝福:讓我去見識世界不同的地方,讓我實現不同的夢想。更讓我有幸福的家庭、一直全心支持我的太太;經濟穩定;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有機會為國家做過一些事......我所渴望的都已見識過、經歷過。到了今天我問自己:還有甚麼可追求的呢?神給我那麼多的恩典和保守,是時候向神還債、回饋、獻身了!」
魏立志曾以為,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莫過於見識世界、政壇爭鋒,為國家、為民族奉獻一己之力。此刻他却真切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的,不過都是神所賜予的恩典。他回想在海上的日子:「夜晚,海上一片沉寂,整個世界好像只有我與神。不停閃亮的星星,好像是神向自己傳遞言語。在這環境下,我清晰地感受到神的同在,感受到神創造的偉大,更認識人生的意義。生命,就在神的手中,若不是神的恩典,人一生的成就算甚麼?」55歲那年,他結束公司,提早退休,移民溫哥華,並進入三一神學院攻讀道學碩士課程,如今是溫哥華一間華人教會的牧師。
昔日,魏立志在海上面對狂風巨浪、在船上指揮若定;今天,他不斷在人海中尋找失喪的靈魂,在教會中牧養圈內的群羊。他堅定地說:「原來為神作工、傳福音、搶救人的靈魂,才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使命。」
周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