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孩子以父母為學效對象
若在孩子情感有需要時,父母能在他們身旁,作出即時的回應和支持,讓他們感到父母可親,並重視自己的存在;這樣,不單可提升孩子們的安全感,還可加強親子之間的依附-依附的質素越好、越堅固,子女就會越希望、越容易以父母為學效的榜樣。
榜樣有助心理發展成長
榜樣(role model)可說是自我的理想。心理學家將榜樣人物分成五大類:明星、政治人物、英雄、創作人或新知識發明人(如蓋茲Bill Gates),以及非名人(如父母、教練、老師)。學前兒童、青少年、甚至成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英雄或榜樣,來幫助他們的心理發展和成長。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一個他們認可(性格、價值觀、成就等方面)的人物,對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幫助。
北美的孩子多以父母、親友等人為學效的榜樣,但中港臺的中小學生卻側重偶像崇拜-港童注重偶像的外表、國內新世代則仰慕天才和成就卓越人士。這現象或可歸咎於文化的差異,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家庭運作模式不同所致。毋庸置疑,北美家長跟孩子相處的時間較多、質素較佳,多有內心並深層的溝通,促使親子關係更加穩固。
研究指出,香港上一代的父親為了賺錢養家,每天跟子女相處的時間只有短短數分鐘;同樣地,今天不少父母將孩子交由外傭照顧,親子關係疏離,難以成為子女的榜樣。另有研究顯示,香港青少年每星期接觸電視長達數十小時、每年觀看的廣告多至40,000個,家長對子女的影響,當然無法跟明星或大眾文化抗衡。
追求高層目標貢獻社會
《聖經‧加拉太書》5:22提到聖靈所結的九個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應該都是每個人期望擁有的好品格。此外,正面的價值觀、人生哲學、良好的人際關係、憐憫心、謙遜......皆是健康榜樣的素質,有助正面影響他人。
人生要有理想和高層次的人生目標、貢獻社會,千萬別被大眾文化俘虜,只追求個人生活水準或物質享受,卻漠視他人的需要。好些明星自以為不可一世,不懂得尊重或接納他人;以年輕人的偶像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為例,他縱然名成利就,但人際關係卻一團糟;反之,蓋茲把大部份的財富給予有需要的人,並呼籲其他富豪參與慈善公益工作,這位成功人士便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父母加強親子間的依附
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則,成為子女的模範,而親子關係更是箇中的關鍵。若在孩子情感有需要時,父母能在他們身旁,作出即時的回應(emotional responsive)和支持,讓他們感到父母可親(emotionally available),並重視自己的存在(emotional engagement);這樣,不單可提升孩子們的安全感,還可加強親子之間的依附(attachment)-依附的質素越好、越堅固,子女就會越希望、越容易以父母為學效的榜樣。
最理想的情況是,父母彼此合作、配合投入親子關係,建立緊密的依附。要知道,父或母並不能取代對方的位置。父親是第一個肯定女兒的男性,為她的自我形象、自信等立定基礎,也是兒子的第一個模範;母親乃是第一個肯定兒子的女性,為他的自我形象、自信等立定基礎,也是女兒的第一個模範。
家庭好比一個發射火箭的堅穩基地(secure base),父母給予子女依附、安全感時,讓孩子可以飛得更高更遠。當孩子面對人生的痛苦、挑戰、災難等問題時,家庭就成了他們的一個安全避風港(safe haven),對其成長非常重要。
加強溝通有助大腦成長
家長主動分享個人感受或一些反思性的說話,都可拉近跟子女的距離,有助深入認識,為孩子帶來影響。我鼓勵大家以思考(thoughts)、信念(beliefs)、
感受(feelings)、感覺(sensations)、認知看法(perceptions)、態度(attitudes)、記憶(memories)(如過去經歷)、及意圖(motivations)等八方面,作為日常溝通的重心。假如兒女崇拜偶像,家長不妨逐一詢問孩子:「為何喜歡那個明星?」「他有甚麼值得效法的地方?」家長若懂得把握時間跟子女展開話題、加強溝通,則有助協調左右上下腦的整合、大腦的成長,以及建立健康密切的親子關係。
激發孩子腦部潛能有法
近十多年,人際神經生物學(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並有關依附的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大腦的可塑性極高,任何年齡的人士都可以重新塑造大腦,永不言遲。家長的大腦也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故此無論孩子有多大,他們都需要學習採用親子之間的依附,來激發孩子腦部健康的發展。*
家長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的)塑造他們的大腦,決定其思維。在傳統家庭長大的男女,有好些典型的集體經歷,左右他們養育子女的方式:
嚴厲對待-兒子被父親破口大罵、吊打,甚至趕出家門、被迫在街上遊盪......造成他們心理的傷害。日後到他們為人父親時,就會同樣以粗暴對待孩子,不曉得如何建立親子之間的依附。
重男輕女-女兒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通常有兩個極端的表現:(i)讀書成績優異,超越自己的兄弟;工作成績驕人,被視為女強人、女超人。她們對自己要求高,對子女亦然,令孩子感到壓力重重。(ii)自我放棄、自尊心低,容易意志消沉,亦無法提供孩子所需的情感依附,增加孩子抑鬱的機會。
家長宜深入瞭解及認識自己過往的經歷,醫治早年未能妥善處理的創傷,以健康的心理建造健康和溫馨的親子關係。一般而言,往日的創傷是可以解決的,當中講求正面的人生觀和待人處事的態度;如跟自己說:上一代的知識和管教技巧有限,父母已經盡其所能;自己也盡力教養兒女......切勿抱著自責、內咎、羞愧等心態,徒然於事無補。可以的話,家長不妨參加親子講座,學習管教的方法、技巧。要是問題難以解決,便需要專業輔導員的協助。
*有關親子關係成長系列課程的資料,可瀏覽網址:www.gcgcny.org/eq或www.reconnect.hk。
資料提供:黃達瑩醫生(加拿大安大略省註冊婚姻家庭治療師及檢定監督,情緒取向治療追求卓越國際中心註冊治療師、監督及培訓師)整理:朱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