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教授‧治療師 施以諾靠上帝做好三份工
施以諾是誰?於家族,他是牧師之子;於學生,他是台灣輔仁大學助理教授;於病人,他是精神科治療師;於讀者,他是名作家......當有人稱許他,在教學、治療和寫作三個方面皆有出色表現時,他卻淡淡然回說:「我只不過是做好我自己,順便把這三樣事情都做好了!」
認識施以諾博士,最先是透過他的文字。他的文筆平實細膩,有如細語娓娓道來,令人讀時若有所思,讀後發人深省......初次見面,立刻就被他的親切笑容吸引住!果然文如其人,在言談舉止間不經意地,流露出他對生活的思考、人生的體會,難怪深受讚賞和認同。
不可思議文學路
施以諾用「不可思議」來形容自己走上文學創作的過程。從大學三年級(2001年)的第一本書開始,他寫作的範圍越開越闊。「這是一條我從來沒想過的路。在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曾跟上帝禱告說,希望將來被祂使用,但不知道祂會怎樣用我。後來,在靈修中一直聽到祂的聲音-讓我寫點東西;開始時,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那不是我的強項,也跟我的理解不太一樣。可是,之後一直看到一些經文,例如上帝揀選大衛,而非那些比他高大英俊的哥哥們;耶穌沒有選擇在大城市傳道......於是我想,也許上帝不用我較強的地方。這個過程很是奇妙,當我肯順服下來,一寫下去,靈感就來了。當然,不是每一篇都寫得好,但是,當你願意被上帝使用的時候,祂就會給予你對等的能力。」有了從上而來的靈感和能力,施以諾現在大約以兩年出版一本書的速度繼續前行......
他的文章有如清泉,透過一個個小故事,把基督信仰的人生觀、價值觀,注入讀者的心田,因而贏得各界的讚譽和獎項,包括:香港湯清文藝獎、臺灣行政新聞第23屆優良課外讀物推介、CCLA金書獎文藝創作組銀獎;其中的一本暢銷書-《信心,是一把梯子》已印行第四十版,且大獲好評......「很多人都問過我:『你的靈感會不會枯竭?』我反而沒想過這問題,因為靈感一直都是從上帝而來,不是我!時間快到了,祂自然就把靈感傾注下來。」施以諾由衷地說出內心的感受,「不要把那個責任或榮耀歸在自己身上;當你去想,你的創作、你的靈感怎麼樣的時候,無形中已經把自己放在這個事工的中心,要謹記-只有上帝才是事工的中心。」相信很多人(包括我)喜歡施以諾的原因,正是因為他謙遜、低調、從不高舉自己。
缺點反而成特點
常有讀者評價他的文章文短意精、文字親切,很切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需要。施以諾打趣說:「呵呵,這跟我的文字底子欠佳有關,那原不是我有意採用的手法。文章寫得短,是因為我的文學造詣不高,寫不出長文章,當然更擠不出太文縐縐的東西來;這本來是我的缺點,在上帝手中反倒成為特點。」正如他曾一心以為,上帝會使用他擅於規劃的長處,殊不知祂的作為往往出人意表,為此,他對這份完全源自上帝的能力,滿懷感動和敬畏。
「憑良心說,沒有人能百分百按照自己所寫的行出來,你看大衛、摩西,寫了很多警世名言,但他們也有跌倒的時候,所以我常常鞭策自己,太太也時時提醒我:即使我的文章再能給別人幫助,那也只不過是上帝用我作為出口,我只是傳揚上帝的話語,不代表我的靈命一定比我的文章好。」這份誠惶誠恐的態度,也不時體現在他的文字和言談之中,使我對這位只有36歲的成功年輕人,更加肅然起敬。
聖經乃最佳解藥
「《聖經》是不會過時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方法對了,《聖經》在不同時代就有不同的引證。」施以諾從精神科的角度,闡釋聖經與現代學科理念的互動關係時說,「如果我們能把聖經的教導,結合現代的觀念方式,很容易就讓人明白箇中道理。以憂鬱為例,人不可能不憂鬱,即使如大衛王那樣偉大的人物,也有憂鬱的時候;憂鬱就像花園裡的雜草,今天拔了、明天還有。當然,定期拔雜草是必須的,只是今天見草長出來,把它拔掉就可以了,不要擔心明天的草會不會長出來,因為明天的草,今天也拔不了。正如《聖經》所說,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施以諾坦言,從醫學角度看,現代人精神問題嚴重的原因,一是腦部機制出現病變、二是情緒問題;然而,上帝和祂的話語卻是憂鬱的最佳解藥-現代人因情緒問題而產生的憂鬱,根源是失卻了自我的價值。其實,不管是誰,大企業家也好、窮小子也好,在上帝眼中都是一樣的,只要在祂裡面,人的自我價值便會得到最好和最大的肯定。
基督化名字有利
施以諾認為,當今有些概念和學問是否屬於世俗文學,完全在於人怎樣運用。如果是用來見證上帝,正如他的專業-精神科學,聖經裡面有很多東西都是很有用的,當中的教導和指引非常實際。「比方說,跟精神病人相處時,千萬不要抱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耶穌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當祂去向一名有五個丈夫、正在井旁的婦人傳道時,祂先去跟她要一杯水,這不但是個合乎情理的做法,而且採用的方式也很平和、沒有絲毫優越感,容易叫人放下抗拒的心......」為此,他常把聖經的教導和理念融入他的專業裡,例如在治療時,播放基督教的詩歌;他笑說:「由於我的名字很基督化,所以大家很容易接受我所採用的方式。當然,醫院裡有些治療師是我的學生,他們認識我、瞭解我,對我所用的方法頗為認同。」正如他父親施達雄牧師對他的期望一樣-要服事上帝和人,不見得一定要當牧師。
沒當牧師的服事
施以諾剛上大學時,父親曾跟他有過一次語重心長的對談:「你要去尋求上帝在你身上的計劃,找一條適合的路。有些事情,施以諾不去做,很多青年人都可以做,但有一些事情,一般年輕人不想去做的,施以諾卻可以去做。有些事情,即使是牧師想做,也不見得有那個平台。」的確,沒有當上牧師的施以諾,終於找到了上帝要他走的路-台灣輔仁大學助理教授、萬芳醫院精神科治療師、作家。曾有邀請他去演講的單位,直言相告:「我們請你,就是因為你不是牧師。」也有出版商說:「你不是牧師,所以你的讀者群更加廣泛,你的書也較易推廣。」施以諾沒當上牧師,卻能從別的層面去服事人。
「別人看我,有三種不同的身份,但在我自己看來,無論在時間上、專業上,這幾個身份都是切不開、甚至是互助緊扣的-比方說,在醫院裡接觸到的人和事,不但豐富了我的寫作內容,也讓我在教學上有了實例;寫作,訓練了我寫論文的能力、掌握和病人交談的技巧;教書,有助我抓住重點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寫作也大有好處......」施以諾對自己在教學、治療和寫作三方面,皆獲得外界的高度評價,他淡淡然回說:「我只不過是做好我自己,順便把這三樣事情也做好了!」
以筆來塑造人生
現在,施以諾每周教書四天、到醫院執業一天,周末則經常被邀請到不同地方演講;他手中的筆,不僅塑造了他的生活,也是他傾述人生的出口。
在他看來,每個做文字工作的人,手中的筆猶如一間佈道所:「一位牧師,一年可能有50多篇講章,受眾或許有一千幾百人;一本書,假如有60篇,以發行一萬本計算,接觸面更大更寬......文字影響力之大,往往令人無法估計。」因此,他要求自己:「要禱告,要訓練自己定期寫作,更重要的,是心態上的擺上。」
對於施以諾的擺上,上帝不但悅納,而且賜予厚厚的祝福-除了事業、還有家庭。他和太太就是透過他的電子報認識,從而相戀、建立家庭。提起賢內助,他臉上立刻浮現滿足的笑容:「當年,太太比我更多為彼此的交往擺上禱告。從2007年結婚至今,我越來越覺得她在很多地方,比我想像中更適合我。」深愛著太太的施以諾,在家庭生活中展現了他個性中大男孩的一面,常常逗得太太開懷大笑。「夫妻之間的相處,不要計較太多;一個事事計較的人,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精明的人,但卻不是幸福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呆一點』沒有關係。」
在家中「呆一點」的他,贏得了太太的愛;在上帝面前「呆一點」的他,贏得了上帝大大的祝福。他,就是施以諾。
周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