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黃小石博士:科學與基督信仰並無衝突
著名物理學家黃小石博士曾獲普朗克(Planck Research Prize)物理學研究獎,並晉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現以長老、傳道人的角色,四處傳講福音,同時又著書立說,寫下一本又一本有關人生、信仰、科學、生活的著作。如今年逾70的他,以基督徒的誠實、物理學家的理性、科學家的嚴謹,娓娓道出人們尋找智慧和真理的結果,就是耶穌基督。
高材生答不來的問題
「如果我們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求證史實,那麼,耶穌是真實存在的。」黃博士一語道破科學與基督信仰並無衝突的核心,「人能在知識裡面去尋求相信上帝。」他自己,就是以科學求證的態度,透過科學和知識,從而相信耶穌。
祖籍浙江溫州的黃博士,1940年在四川重慶出生,童年時隨父母東遷西逃,居無定所;直至1950年,才在臺灣定居下來。聰明過人的黃小石10歲才正式入學,一開始就唸五年級。
1958年,黃小石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進入臺灣大學,一心追尋真理的他,捨醫學系而選修物理。「臺大有位教法文和拉丁文的好老師,但在我們眼裡美中不足的是,他相信上帝。」當時在唸大三的黃小石和他的同學覺得,信神的人沒腦筋,科學時代還信神,說不過去!然而,第一次到老師家討論科學與信仰問題時,這班自詡為天之驕子的高材生卻變得啞口無言。
「人是不是單單由物質組成?」「當然。所有物質,包括人都是由原子組成。」
「那麼我們身上的原子更換了,我們自己就不是原來的自己了嗎?」
「身體的原子隨時都在更換,但就算全身的每個分子都換過了,自己還是沒有改變,可見自我的成分不只是物質,還有一些物質之外的東西......一個腦細胞是不會思想的,但為甚麼一大堆腦細胞就會思想?」老師的問題,學生們完全答不上來。
黃小石的八個孫子2012年於波士頓
耶穌復活史實的啟迪
後來才知道,該老師是當時北投天主教的神父,顯然他是有備而來。每個星期二,他們在老師家中,一邊品嘗著老師管家做的美味點心,一邊從科學和知識的角度去探討上帝和信仰。就這樣,這班學生和老師談論了一年半,到畢業的時候,全部接受並肯定了上帝的存在。
黃博士認為,在那段時間裡,談得最多而影響他最深的,就是耶穌復活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最後,我也是從瞭解耶穌復活的史實中,接受祂的救恩。我看科學角度和尋索歷史同出一理-溯本追源,耶穌其人其事,經當時的門徒及學者記錄,無論是《聖經》或歷史典籍都清楚明載。」他坦言:「據說當時臺灣基督教有88個派別,我要去信哪一派才對呢?直到在一次佈道會後,跟艾得理牧師談及這問題,他直截了當地對我說:『你已經信了耶穌,何不去問祂?』聽了之後,恍然大悟。是的,哪一派已經不重要,信耶穌就好!」
根本就只有一個定理
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覺得,物理方式用在信仰上是很好用的,一定不會信錯。他確定科學並不否定神,反而是認知神存在的最佳明證。「科學與基督的信仰並無衝突,反而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兩者都有『要找出真理』的共同目的,只是尋找真理的方式不同-科學是透過邏輯與測量,但基督教所講的愛、道德和靈魂等問題,卻是要用信心去觸摸,尋求的方式與過程,同樣是需要合乎理性。」
他寫《實存的真相》這本書,就是想告訴他的同事:「跟你們一起做研究的我,怎麼會當上傳道人?」當然,黃小石也希望引導每個人去深入思索:「自然界背後的真相是甚麼?一些表象後面是甚麼?這一類的關係又是怎樣?那你就會得到一個結論:它是從一位智慧者裡面出來的!神所創造的自然界是有規律的,不是每一個定理自己在那裡衍生的。蘋果掉到地上和月亮繞著地球走是同一回事,都在牛頓看到蘋果掉到地上而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裡,你不需要找兩個定理。原子裡的結構、核子裡的結構,都是一個定理。開始的時候,根本就只有一個定理!」
黃博士指出:「我知道這些都只是知識,至於這些知識到底在講甚麼,那就是智慧。我們現在所處的世代,資訊太多,但知識不多,智慧更少,而尋求智慧,是人類自古以來從不間斷地追尋。」他非常敬佩古人的智慧,在沒有現代物理、在極為有限的知識裡面,他們卻能正確地去想一個問題,從而推斷出一個十分接近事實的結論。
黃小石1964年在康奈爾大學作物理研究
苦難是尋求神的開始
法國著名數學家龐科偉說過:「房子是磚頭蓋的,真理是從事實出來的,但是一堆磚頭並不是一間房子,知道一大堆事實不等於知道真理。」黃博士堅信,物理界、生物界、自然界......科學背後包含著一樣隱藏的東西-上帝的手,其實一切都在述說神的存在和榮耀!可惜,許多思想家不但否定上帝的手,反而根據人間諸多的苦難、人無端的受苦,得出「神不存在」的結論。「很多人看到基督徒的難處,覺得神不管那些信祂而在受苦的人,所以認為上帝無能、上帝無愛。其實,苦難就如病痛,是一個警號,要把人帶到神的面前;哪怕人在責怪神,但那就是人尋找神的開始。」黃博士為了讓人正確瞭解甚麼是愛和苦難,他寫了《愛的真相》和《苦難的尋思》。
黃小石與父母和孩子1977年於紐約
基督裡等候天亮盼望
黃博士認為:「基督徒的目光不要單注目在苦難之上,生命也不只停留在地上,當仰望那將要來的。正如《聖經˙彼得前書》1:3說:『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在臺灣當憲兵時,我是少尉,夜裡帶隊到屏東抓匪諜,他們進去搜妓院,我則坐在敞篷吉普車裡等,又冷又黑;當時唯一就是盼天亮,越等越有希望,因為天亮就可以回去!可是,看看我們的真實人生,其實是一個慢慢丟掉盼望的過程,尤其中年以後,無論體力、能力、心力都不斷在衰退,生命只會越來越接近死亡,越來越沒有盼望;然而,上帝卻讓我們無論身處甚麼境況都有盼望-等天亮的盼望、滿有把握的盼望,活生生、越來越明亮的盼望。」
退休後為恩典的歲月
他坦言,基督徒的生命就是一個重生的經歷,是生命盼望的更新。如果說,以退休為分界線-退休後的日子,當視為「恩典的歲月」;前面的日子,要不斷地為此作預備-不是預備金錢,而是預備退休後要做甚麼,否則就太浪費自己的生命了。黃博士不但在主裡確實滿有盼望,也滿有預備。74歲退而不休的他,生命更見盼望-年輕時候,他和一班志同道合的信徒建立教會,如今也是該教會的全職長老。他的心願是:「主若給我時間,我計劃寫20本書,現在已完成了11本,下一本《物理與上帝》希望10月底出版......」黃小石博士的論述充滿智慧,令人折服,期待他的新書面世啊!
孫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