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處理戰俘的手法
美國戰俘布特夏被塔利班拘禁多年受盡折磨,想不到被釋放回美國後,竟受同胞同袍責難,美國人民對他是否有點過分?
似乎是並不值得的交易
美國總統為光榮撤離阿富汗戰事鋪路,贊同與敵方塔利班斡旋,釋放美國戰俘布特夏(Bowe Bergdahl),藉以表示再無包袱拖欠,然而卻換來本國國會議員及軍方人士不滿。不滿的原因包括,布氏為擅離崗位的逃兵,自2009年他在服役期間失踪後,美軍曾到處搜索,據報道過程中引致數名士兵死亡。此外,美國要用五名塔利班高層官員的戰俘,去交換布氏這名中層士兵,這個交易似乎並不值得。
美國總統奧巴馬未有按規定,提前30天通知國會有關交換及釋放戰俘事宜,令奧巴馬受到共和黨狠批,國民也提問白宮,是否值得爭取布氏自由,質疑總統對戰俘的處理方法欠妥。
失去士兵乃是兵家常事
當傳媒翻查布氏的歷史及信件後,得悉他是個不合群的孤獨者,心理頗有問題,導致他在阿富汗突然逃走。國民更加懷疑美國應否如此大費周章,去營救一個心理不健康、不負責任的逃兵;因為在戰場成千上萬大軍部署對陣,死去一名士兵,走失一個軍人,乃兵家常事,不足牽腸掛肚,何須勞師動眾營救。然而,美國軍方重視人權,其「不會留下任何一名士兵」(Not a single soldier left behind)的信念,為那些願意為國爭戰的士兵帶來安全感。
筆者認識一些美軍的親朋,他們樂於為國服役,正因為知道自己不是孤軍作戰,而是有戰友,甚至國家支持他、拯救他。故此,美國總統願意親自出面表示爭取釋放布特夏,確能予軍人一個保證,明白縱使自己只是一兵一卒,但領導人也會珍惜其生命。
國家器重拯救士兵生命
布特夏一度孤單抑鬱、不願合群、逃避責任、離開崗位、被敵人操控、被同袍排斥......深信布特夏被釋放回美國、重獲自由後,仍會懷疑是否值得被國家如此器重拯救。縱使他找不到肯定的答案,但他必然肯定,也感受到他的生命是被重視的。
當今世上仍有不少戰俘被籠牢,忍受痛苦,軟弱無助,但原來有同胞同袍的關心,縱使他們在遠方的監獄,這就是支持,能帶來安慰及力量。
布特夏是美國與阿富汗戰爭的最後一名美軍戰俘,他的獲釋,象徵著美國人不再受塔利班的摧殘壓迫牢籠;然而,他回美國後,這位有心理障礙的逃兵,會否受同胞的另一種摧殘壓迫牢籠、冷嘲熱諷?這就視乎人與人能否彼此寬恕。
劉帝傑(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