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和加國孩子之別
我曾是一個沒有甚麼自信的人,後來到了加拿大,漸漸地融入本地生活,並找出自己的個性,信心就被建立起來;我相信,這是跟兩地文化不同、教育體制有關吧!
國內學校熱衷搞名次
跟朋友聊天時,提到她所遇到的一些剛剛從國內來的孩子,尤其是15、16歲的一群,性格大都十分「內向」,對於「請你介紹一下自己」這種開放式的問題,往往表現得不知所措。當第一個人介紹了自己的姓名、年齡、來自哪個城市,以及現時就讀的學校後,接著的幾乎都是依樣畫葫蘆地作自我介紹。
至於在本地長大的孩子,表現就截然不同了!每個人介紹自己時,除了基本的資料外,還會加點個人特色,比如說出自己喜歡的歌手、書籍和愛好......甚至討厭的科目、家庭背景等等。
記得在國內上學的時候,大家都熱衷搞名次-重點專注在全市的名次、班級在全年級的名次、每個學生在班裡的名次......一張考卷把考生人分成三六九等。如此一來,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想得到肯定,就要去爭取高分;想要成為甚麼樣的專才,就要朝那方面去努力。漸漸地,跟著制度走的學生,已習慣去尋找制度、遵循制度;另又因為考試越來越難,很多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都給佔據了,結果,他們很難有時間去發展和發掘自己的個性和興趣。
接觸面廣增強自信心
在西方,小學到初中的課程相對輕鬆,學生在學校幾乎就可以做完作業,回家後的時間大可自由分配,課餘喜歡甚麼就做甚麼-有的愛出去跟朋友玩、有的喜歡在家看書、有的喜歡畫畫、聽音樂;也有的對人際交往、研究和藝術方面更感興趣。在這學習、培養和練習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就逐漸被塑造出來了-喜歡閱讀的,自然會多談跟書籍有關的話題;喜歡音樂的,在介紹自己時自然就會流露出音樂藝術氣息。接觸面廣了、體驗就更多、話題也就更豐富,自信心亦加強了!
也許,這就是國內和加國孩子在自信上表現不同的一個因素,一方是通過外在的要求來給自己定位,另一方是從自己內在的質素來塑造自己。體驗過兩地不同的學習和成長方式,我覺得,在西方,人可以在基本體制的約束下自由發展;在中國,則是依賴體制去達到所謂的自由,可惜往往未必如願。
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