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與神學教育
著名英國來華傳教士戴德生的名言:「我若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為中國,是為基督。」畢生為福音獻上自己的戴德生,透過他創立的差會,差派宣教士到各地為神作工;同時,更為加拿大神學教育播下了福音種子。
戴德生墓碑前的沉思
自1994年我曾多次到江蘇鎮江,在戴德生的墓碑前默想。碑文下端,刻著《聖經˙哥林多後書》12:2的經文:「一個在基督裡的人」(A Man in Christ)。
一個在基督裡的人,就如史托德(John Stott)所說:"If the Lord is the Lord at all, He must be the Lord of all."(若主誠然是主,祂必須全然是主)。同樣,戴德生的名言也說到:「我若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為中國,是為基督。」近年,戴德生與妻子瑪莉亞的墓在湖南長沙重新出現,我曾多次到長沙,在戴德生當年事奉過的地方祈禱,昔日感動戴德生的靈,也激動著我的心。戴德生去世前,內地會的宣教士已增至828名,分別來自英國、歐洲、美國和加拿大,事奉的範圍遍及中國18個省份,北至蒙古,西北到新疆,西南至雲南。
戴德生與加國神學教育
美國和加拿大對中國宣教的參與,可追溯到1887年。當年霍亨利(Henry Frost)深受戴德生在中國創建的內地會所感動,曾寫信給戴德生請求加入內地會,並親自前往英國倫敦跟他們的秘書海恩波(Benjamin Broomhall,戴德生的妹夫)會面;但鑒於海恩波認為,當時北美的宣教機構不容易接納由英國差會轉介的宣教士,於是,託辭霍亨利的時機尚未成熟,他需要好好照顧家人,應稍作等待。不過,霍亨利並沒有因而氣餒,他深深感受到美國和加拿大的信徒,對中國宣教的情懷不亞於英國和歐洲;為此,他鍥而不捨地寫信給慕迪牧師。慕迪對戴德生十分景仰,邀請他於1888年前來美國芝加哥慕迪教會,以及加拿大尼加拉聖經會議講道。
戴德生在尼加拉的三天會議中,以他過去35年(1853年至1888年)被差派去中國傳教的親身體驗現身說法,並發出呼籲-「我們有可能為上帝做太多嗎?」即場有30多名加國年輕人起來,回應神的呼召。之後,戴德生思考應如何訓練這一批神國的新力軍,為中國預備宣教士。於是,他鼓勵加拿大的教會,成立一所聖經宣教培訓中心,來訓練前去中國的宣教士。1935年,這所培訓中心發展為倫敦聖經及宣教學校(London College of Bible & Missions),及後,於1968年與多倫多聖經學校(Toronto Bible College)合併。1976年,多倫多聖經學校擴大為安省聖經學校暨神學院(Ontario Bible College & Seminary),並於1995年改名為天道大學暨神學院(Tyndale University College & Seminary)。
戴德生與加拿大華人神學院
2002年9月4日,在世界華福的策動下,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總幹事高雲漢牧師在多倫多華人福音教牧同工團契月會中,指出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的需要。2002年11月12至15日,在溫哥華舉行的第一屆加拿大華人教會策進大會中,教牧領袖同聲響應,認同成立加拿大華人神學院的迫切性。經過二十多個月的研討和籌備,2004年終於成立「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正式向加拿大政府註冊。
2005年3月29日,「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簡稱加協,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hinese Theological Education)和多倫多的「天道大學暨神學院」(簡稱天道,Tyndale University College
& Seminary)舉行歷史性的簽署儀式,共同合作開辦「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天道學院」(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at Tyndale Seminary)。這是戴德生於1888年所播下的福音種子,不少加拿大信徒蒙召前往中國宣教。如今,加拿大華人信徒繼承戴德生昔日的心志,踏上宣教事奉的路。
2006年「加神˙天道」開始授課。2009年,第一屆神學生畢業,並獲取「北美神學協會」(ATS)認可的道學碩士學位。到了2015年,已有七屆畢業生,共60多名畢業生在加拿大、哥倫比亞、臺灣、菲律賓、澳門、柬埔寨等地事奉。2009年,「加協」在加拿大中部卡加里與「恩道大學暨神學院」(「恩道」Ambrose University College & Seminary)舉行另一次歷史性的簽署合作儀式。2011年9月,「加拿大恩道華人神學院」正式成立,至今已有4名畢業生。2015年,「加協」進一步在溫哥華開辦加拿大華人神學院,計劃於9月正式開學。
神學教育的再思
一、承先啟後
承先必須啟後,繼往亦須開來。承先不啟後就是墨守成規,啟後若不承先就成為無根的一代;繼往不開來就是食古不化,但開來若沒有繼往則是沒有源頭的江河。華人教會一直以來秉承西方宣教士(如戴德生、馬禮遜等)的優良傳統-持守基要的福音信仰、重視靈命的培育、強調獻身吃苦的精神等,這些傳統皆值得我們繼續持守和發揚光大,但是傳統必須具有生命力,因為生命力可以引進創新,而創新又是超越現況的一股新鮮動力。
神學教育與教會事奉應該相輔相成、兼容並蓄,中肯地建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去蕪存菁地將東西古今的優點保存下來。既肯定傳統的價值,又加上富於創新的生命力,自能以充沛的信心迎向廿一世紀的挑戰。
二、培育模式
模式是理念與實踐的結合體。神學教育的宗旨與理念,是要培育適切教會的時代工人。此工人必須領受神的呼召,看見神給他/她的異象,承擔從神而來的使命與託付,這是「神學」裝備的先決條件。然而,此工人的個性、為人、性格、人際關係、待人接物等屬「人學」方面亦需要顧及到。作為一個「傳道人」,除了要懂得聖言真「道」、掌握「傳」播的技巧外,尚要知曉通情達理的「人」學。內在生命的素養是要以生命影響生命,一個導師以他的生命傳承給下一代。
基督的工人對聖經真道,需要有一貫的深入認識;傳道人必須按正意分解真道,且有力地將聖言真道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讓信徒的靈命與生活得以被建立。
三、息息相關
教會增長與福音廣傳,必須要有合適的工人去完成。工人與工作兩者息息相關,工人是作工的、工作是由人去完成的。沒有工作的工人是閒懶不結果子的人,然而,沒有工人的工作則是刻板機械式的運作而已。屬靈的工作需要有屬靈的工人來帶動,這有生命的事奉必須由有生命的工人來執行。不然,屬靈工作就會僵硬化、形式化、職業化、政治化。神的工人若沒有神的同在,就沒有工作的果效;沒有信心的經驗,才智等只是人的作為。
戴德生開創中國內地會,將其畢生(52年之久,由1853年到中國至1905年去世)奉獻給中國。「篳路襤褸,以啟山林」,宣教的事工猶如開山啟林,求主興起華人信徒,像戴德生那樣願意將自己奉獻給基督。
區應毓(加拿大華人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