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與超越-讀汪國真詩三首之三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 晚來風急地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著你 從別人那裡 我們認識了自己《《旅程》
汪國真的許多詩文,被選入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課書。之前寫到的《熱愛生命》,就選入九年級語文課本,今天要談的《旅程》,則選入七年級語文課文中。對成千上萬的少年人所讀的這首詩,到底有怎樣的情思?
推崇歌頌人的意志
汪國真的詩,追求清麗簡潔,卻有著濃濃普希金式的激情,悱惻纏綿不多,但他的詩最大的特點,還是對人的意志的推崇和歌頌。新浪讀書有文章說,汪詩「他適應了讀者的需要」。筆者認為,最喜歡汪詩這個時代的中國年輕人,有著最突出的兩大生命素質:一是他們生下來就進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初期的洪流之中,慾望感覺掌控人心,但青年人畢竟要尋求生命的目標和生命的意志;二是他們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批出生在中國於國際政治、經濟、文化高速發展或是說崛起的時代,他們又幾乎都是獨生子,堪稱中國第一批含著金鑰匙長成的一代人,優越的條件比美國二戰後出生的最優越Baby Boomer一代更強。所以,這代人的意志遠不如上幾代,但卻渴望追求有較強意志或毅力的生命,而汪詩恰好滿足了他們的渴望!
意志倒下生命悲哀
詩一開頭,開門見山是對意志的謳歌。前五句說到,意志倒下時生命的悲哀。意志倒下時,生命就不再屹立、人就垮了、就廢了,就再也不是一個站立起來的人了。「歪歪斜斜」呼應著「倒下」,「身影」對應著「生命」;生命意志薄弱的人,是經不起秋葉蕭瑟和晚來疾風的。人生充滿著艱難險阻,跌倒失敗,人就在其中錘煉意志。
詩人在詩中加了兩句的插曲:垂下頭顱,並不是意志倒下或失去,而是在積聚思想,讓思想揚起,理性成為意志的夥伴,而不是盲目的意志。後六句,表達出擁有強大意志的結果-不屈的靈魂:意志的強大不在外面,一個奴隸也可以具有不屈的靈魂;一個社會地位高的人,內心可能是一個奴性的心靈。
不屈意志者但以理
《辭海》講意志「是人類所特有的」。這種本質,不是從進化可以產生的,而是上帝賦予人的(《聖經˙創世記》1:26、27;2:7)。不屈的靈魂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天地,詩人既是理想主義者,也是現實主義者。筆者認為,最不屈意志者,乃聖經中的但以理先知。那時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下令,選一些猶太貴族少年,要給他們設立一所學校,栽培他們成為國家的人才。當年只有十來歲的他,在公元前605年被巴比倫帝國擄到離故鄉耶路撒冷幾千公里外的巴比倫城,經歷了國破家亡,作了亡國奴,苦悶、思鄉、對自己民族的失望、對在新土地上前途的迷茫。國王恩寵他們每天賜予御膳酒肉,但以理卻因為這些酒肉曾被用於祭拜偶像,堅決不吃。
意志結果需價值感
詩人接著說,那些意志堅強、走出屬於自己一片土地的人,走到哪兒,都吸引人的眼球。其實,真正的有意志者是注目於目標,而不是人的眼球。目標是意志之方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意志的質與量。早期宣教士到中國宣教,沒有讚嘆羨慕的眼球,面對的是猜疑、敵視、誤解、孤單、疾病、危險、死亡,且被本國商人所不滿。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馬禮遜,來華宣教七年後的1814年,才有第一名華人信主。他一直在中國做宣教的工作、翻譯聖經和編寫詞典等,兒子和妻子在此期間逝世,他自己也將生命留給了中國。同樣,無數的無名宣教士、傳道者,不是因為人的眼球而堅韌不拔一生傳道,乃是朝著上帝呼召他們的目標前行,上帝也給了他們堅強的意志。
靠上帝通往永生路
汪國真4月26日去世前,與朋友最後一席話:「死就死唄,你還記不記得一首詩啊?」朋友:「甚麼詩?」詩人說:「《懷想》。」該詩最後四句:「可恨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只有婆娑的夜晚,一如從前那樣美麗。」詩人讚美意志,但意志發揮到了極致,在「都已成為過去」的死亡面前,其實帶來的是無言的絕望和失落。哲學也好、詩歌也好、宗教也好、後半生要過好的人生宗旨也好、生命誠可貴一切無所謂的大徹大悟也好、過一天算一天的抱孫生活也好,終究是靠人、靠人的意志,但通往永生的道路,卻只有靠上帝,人要在上帝面前謙卑,知道自己只是個受造物。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