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穆斯林群體分享「好信息」
預計到2031年時,多倫多地區的穆斯林人口會增長至接近基督徒的數目,而滿地可將會成為首個穆斯林人口比基督徒人口更多的城市,因此,向他們努力傳揚「好信息」,是刻不容緩的事。一對華人夫婦甘願放下加國安穩的生活,走進一個語言、文化截然不同,更不能公開的地方,為的是向穆斯林群體伸出友誼之手,分享基督的愛。
從多倫多派禮物包開始
90年代從香港移居多倫多後,韋然夫婦倆不但有穩定的工作,而且全家(包括兩名子女)都十分喜愛加國的生活。信主多年的他,在2005年時開始進修神學,期間曾和太太到過中東國家參與短期宣教活動,對象純粹是當地的華人,因此,真正接觸穆斯林社群,是2009年在多倫多一間教會實習時,這也是大多區的華人教會首次主動接觸這個社群。
「據統計,2006年在大多區的華人約有五十萬,而穆斯林群體竟也有四十萬,原來在我們教會附近,就有不少來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家庭。為此,我們便開展一項全新的事工,主動去接觸該區的巴基斯坦人。最初期,我們是在聖誕期間拍門送禮包,當中有糖果、文具,更附有《耶穌傳》的册子,好讓他們多認識這位在他們信仰中的『先知』。」服務開展至今,不但會在節日舉行文化交流活動(如春節晩會等),也有學習班,教授英文、電腦等知識,去年更進一步,為一些願意探討人生的穆斯林朋友安排定期聚會,分享生命和信仰。韋然鼓勵大家去接觸他們:「不用擔心自己英語不好,只管放膽溝通,因為英文同樣不是他們的母語。他們大多友善,只有小部分人會完全拒絕我們。」
前去那不能公開的地方
實習完畢後,韋然夫婦決定踏上一條不易走的宣教路-走出加國,到亞洲一個不能公開的地方,繼續服侍穆斯林群體。韋太太說:「對我們中年人來說,要學習當地語言很不容易;經過一段日子之後,日常生活的應用詞已足以應付,甚至可跟當地人作個人分享。」至於衣著和飲食方面,她則不難適應-由於當地的女性不一定要戴頭巾,因此,她也不用蒙頭蓋面,但仍會留意自己的衣著,常穿長袖衫、長裙,以迎合當地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對一個素來享有平等女性地位的韋太太而言,她經常要這樣提醒自己:「如果先生在旁時,女人不宜說話太多,要讓男人作主。如果邀請當地朋友來家作客,也盡量由我去招呼,因為女人服侍男人是當地的傳統。」
很多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都禁止在當地傳講其他宗教,韋然夫婦在當地自然不能公開談信仰。韋然說:「在那裡我有一份正職,太太是家庭主婦,我們主要是透過工作和日常生活與當地人接觸、交朋結友,從而爭取有深入溝通的機會,與他們分享生命和信仰。」從來,建立關係都非一朝一夕的事。他也坦承,他們的工作很難有顯而易見的成果;有些朋友一談到信仰時就會避開,有些聽了他們的分享,始終未有接受,但他們仍會繼續下去。他指出:「做穆斯林事工有三方面要做的,就是:禱告、堅持和忍耐,否則很快就會灰心離場。」
灰心時神賜下鼓舞經歷
事實上,他們也有過灰心的階段。韋太太說:「正當我感到非常失落時,神卻讓我有一個令人鼓舞的經歷-有一天,當我到一間咖啡店,跟相識的老闆娘聊天時(由於當時沒有顧客,老闆娘又會說英語,因而談了很久),她突然問我,基督教主張愛與關懷,這是怎麼一回事?她慨歎有些穆斯林國家互相開戰多時,好像敘利亞內戰還未停止。那時我非常詫異,這些話怎會出自一個穆斯林的口?我隨即向她解釋,我們去愛不是基於人的能力,只有基督的愛才能改變人,於是,我便邀請她一同閱讀《聖經》,之後一連四個星期,每週三次我們一起讀《新約聖經》。
原來10年前,已有宣教士接觸過她,而在此之前一晩,她亦夢見我和她會見面並詳談,我知道這是神的作為。」
為了學業孩子不在身邊
說到人身安全,他們認為當地也不算太危險。「通常我們有十個、八個人會在一起舉行家中敬拜,而且都是經熟人介紹認識的,我們不會問彼此的身份、來自哪個地方,就是被抓時也不用說謊(因為真的不知道)。」然而,炸彈襲擊的事則很難預料,他們說過去曾有兩次與意外擦身而過:一次是早上剛去過的火車站,晩上就發生炸彈襲擊;另一次是早兩天才去那個公園看民族舞表演,隨後就發生自殺式襲擊,多人死傷。
除安全理由外,為了子女的學業,他們也不能帶孩子在身邊。「第一年,我們帶著女兒同往,並將升中的兒子送到寄宿學校讀書,翌年才將女兒轉送該校一同就讀。回望過去,韋然說兒子經歷了一段情緒低落的日子,在新學校的頭一年,因尚未交到朋友而很不開心,我除了給予安慰,更多的是為他禱告;感謝神,第二年他已開始適應,今天他覺得這段經歷,是十分值得又寶貴的鍛練,如今兒子亦已進到大學了。」韋然感恩說,現在透過互聯網可隨時與子女聯繫,知道他們的生活狀況,所以很是放心。
一人交一個穆斯林朋友
與穆斯林分享信仰,不只是宣教士的工作,其實每個信徒都可以參與。「我們有一個口號,就是『一人交一個穆斯林朋友』;這樣,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作為身邊的基督徒朋友,便可以跟他們分享我們信仰的看法。」韋然認為,華人比西人更有優勢,因為華裔是不少穆斯林欣賞的族裔。「他們視我們勤力、敬老、重視群體等表現為美德,同時也欣賞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所以,我們更應肩負起向他們傳好信息的責任。」
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