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不等同器官
認識中西醫學不同
相信不少生活在加國的華人,在生病的時候,除了看西醫服西藥外,對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中藥,亦有一定的興趣和認識。雖然中醫跟西醫都以研究人體健康為主,但兩者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學問-西醫建基於解剖學與科學硏究,迅速發展成為今天的主流醫學。無可否認,迄今仍有很多疾病,西醫仍然束手無䇿,或是治療效果未如理想,而中醫則始於我國遠古哲學,有數千年歷史,證明其有一定成效。如能對兩者多加認識,可造福病人。
名稱相同概念不同
論到中醫與西醫的異同,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混淆是,不少人將中醫所說的臟腑,如心、肝、脾、肺、腎,與西醫解剖學上的器官,如心臟、腎臟等混為一談,更因此認為中醫不科學、不可信。其實,我們所認識的人體主要器官,如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膽、膀胱等,在西醫來說,是一個可觸摸的實體,當解剖或手術時,有其明確的位置、形狀、質感、血管和神經線網絡,清晰無誤。然中醫所說的「五臟六腑」,雖然當中大部分的名稱,與解剖學中的器官名稱相同,但每一個都只屬概念、沒有實質,是用作闡明身體不同的生理功能,以及跟其他臟腑的互動關係。
例如,在西醫學裡面,心是負責血液的輸送和循環;而在中醫的概念中,心除主血脈外,亦掌管人的正常意識思緒,所謂「心主神明」也。又例如:脾臟在中醫學裡尤為重要,因為它其中一大功能是「主運化」,即承受和消化來自胃腑的食物,脾虛則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人體不能吸收水穀精微,產生噯氣(指因胃氣上逆,令胃中氣體從咽喉而出的聲音)、肚脹、腹瀉及其他相關疾病等。但在解剖學上,脾臟是一個負責免疫功能和製造紅血球的器官,與消化食物無甚關連。
中醫對腎虛的解釋
我聽過不少類似的投訴:「我因月經不調去看中醫,中醫說我腎虛,但西醫卻肯定我腎功能良好,這是怎麼一回事?不明白為何中醫常說人家腎虛。」這個例子正好説明,好些人將中醫的臟腑概念,等同於解剖學上的特定器官而造成的困惑。中醫說的「腎」,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三方面:就是藏精、主水和納氣;即是說,腎對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有重要作用,腎亦有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幫動肺保持吸氣的深度之功能等。因此腎虛(包括腎精虧虛、腎陽虛及腎陰虛)可以造成不同的疾病,如月經不調、不育、發育遲緩、洩瀉、水腫、喘症等。明顯地,腎藏精和腎主納氣這兩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所說的腎功能完全無關;而西醫指的「腎」,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腎功能檢測只是檢驗血液中尿素、肌酐及一概電解質,它們的數值是特定對應腎臟的水分和排泄功能,並不涵蓋上述中醫的腎對人體生殖、發育和呼吸的關係。所以,切勿將兩者混淆, 否則變成不中不西了。
資料提供:梁貫哲醫生(安省註冊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及安省註冊中醫) 整理: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