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話街市
兒時家住灣仔,離鵝頸橋街市只有幾分鐘步程。那時才十歲,母親已放心讓我和弟弟上街市買菜,街市為我留下不少童年回憶。
街市地上濕漉漉的,污水和垢物混成黑漿,走在上面,穿著的日本膠拖鞋老是吱吱作響。走不到幾步,黑漿在趾縫間漲退游走,好不自在。回家把腳往盆一放,即泡出整盆黑漆漆的水來。在街市時管不了髒不髒,只顧和弟弟拿著母親寫下的買菜單,到處砍價;這是發財的機會:低價買入,回家高價上報,差額就是「打斧頭」(揩油)的數目。有一次和弟弟跑到肉檔前,我鼓起勇氣向手持屠刀的大叔說:「要八毛半豬肉。」大叔驚訝地說:「甚麼?八毛半?」跟著搖搖頭,不屑地看了我一眼,隨手割下一塊小得要我不能向母親交代的豬肉。為了一毛半,換來一個終身難忘的眼神,活該!點算完剋扣來的錢,便與弟弟跑到慣常去的粥檔,坐上小板凳,叫一碟炸兩、豬紅粥、白粥,滋味無窮。
在街市學到問菜販送葱外,還有「秤先點」這句話。一把桿秤,有木桿、砣、提繩,賣肉的秤頭有鉤,賣菜的有盆,不論怎樣,在小販的手裡都舞弄得出神入化,操作快,但準不準視乎那小販的德性。「秤先點」是秤算時,把秤砣移前一些,東西的重量便比桿上的讀數重,便宜了顧客。每人心中都有一把秤,逢人遇事,都能為人秤先點就好了。
梁立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