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庸之道的「中」「過」與「不及」讀《中庸》一書有感(上)
深受中庸思想的影響
中國人深受中庸思想的影響,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中庸思想起源於孔子,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亦乎!」-《論語•雍也》,然而,卻成熟於《中庸》,它被列為儒家經典四書之一。漢代鄭玄認為其作者是孔子之孫孔伋(西元前483-402)、字子思,他也是曾子的學生,受老師的修身慎獨精神所影響。據說,子思年幼時,曾聽祖父長聲歎氣,就問孔子:「您歎息是因為子孫們不善修身還是不中用,或者是您自己未達堯舜之道而自歎呢?」孔子就此看出,孺子可教,子思能繼承其志。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命賦予了人特別的本性,人遵循這本性而行動就是道,修養或推行這道就是教。「天命」的「天」到底是自然的天?還是道德本體的「天」?抑或周朝初期那位有位格的上帝的另一個稱謂的「天」?後儒家大都將其解釋為前兩種。的確,在《中庸》中有位格的上帝出現更少;另一方面,天命賦予的人性和天命是甚麼關係呢?有人認為是相同相通的,如是這樣,就把人性(儒家的人性,就是人的道德良心之性)抬得太高太神聖了。
人本性與天命不分離
《聖經》認為,人乃上帝所創造的有靈的受造物,人性和上帝的本性有本質差別。人的道德本性來自上帝,上帝才是良善的來源,全然良善。人類始祖墮落後,良心受污染,本性已扭曲。緊接上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首句和這裡所講的「道」,乃人道,它來自人本性的彰顯,人的本性與天命不可分離,所以這裡講到了本體論問題。子思筆下的中庸,不是從人的實踐和行為方式開講,而是從人的本體(being)開講的。這天命人性的「道」,是與人片刻不可分離的,分離了,就不是它了。君子要不偏離這道,就要「慎其獨也」,在不被人看見的時候,更要儆醒,不要偏離美善的本性。
在最後一段,作者提出中和思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人的各種內在感情等沒有表現出來時,人道的美善本性內蘊著,這就是「中」;而當表現出來時,都能符合本性,順應天命,契合物性,就是「中節」,「節」就是節度和不偏離,中節也就是「和」,這時就到達了「道」。所以中庸之道,不是許多人所想的是圓滑做人,見風使舵,不講原則之道;而是不外顯和活動時,守住道;發出活動時,遵行道的正確價值觀和方法論。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19章,進一步詳述中庸觀。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章)這裡的「中」,不僅是指符合本性,也是指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的正確合宜的狀態。「庸」,是指平凡而普遍。中庸的基本法則是持「中」,不要「過」和「不及」。舜有大智慧,「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6章)。人都有善惡,傳揚別人的善,包涵別人的惡,就是中庸;《聖經》也講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把握一個事物的兩個極端,用適中的方法來處理,而不是走極端。孔子說:南方人習性寬柔、北方人則剛強;君子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10章)。這顯然是講人格要兼涵二者,而又不失原則性。運用到今天,就是「憤青」和「軟蛋」皆不可取。孔子說:不「素隱行怪」,不「半途而廢」(11章)。儒家主流強調的是理性精神,並堅忍行道。基督教認為,超越的信仰不排斥理性,但卻要超越理性。《聖經》也強調神的兒女要朝著神所給的生命目標奔跑,不過更強調在終點時,慈愛良善的天父上帝在等待著他們,賜他們永恆的冠冕。中庸之道強調,人安守本位、不羡慕分外的名利,「上不怨天、下不尤人」(14章)。聯想到現在的許多父母,總是催促孩子作領袖,其實,孩子成長首先是學習做好一個跟隨者,一個團隊好的合作者。
五達道要具備三達德
16章提出鬼神有德,無所不在,人要虔誠敬拜。17、18章講天命,周武王受命於天。19章強調「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聯繫起來看,這裡所講的上帝是有位格的神,鬼神也是有位格的。所以,《中庸》講上帝雖不多,但上帝仍有尊貴的位置,而鬼神則可能是靈界的生命。至於天命的「天」,可能偏向義理天,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與位格的上帝有關係。17、18、19和20這四章都著重了孝道。修身為了修道,修道為了追求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20章)仁是愛之德性,朱熹將其定義為「愛之理」。仁要在人際關係中來體現,合理的關係是先要愛自己的親族,然後推及出去愛其他的人;愛自己的親族也要有親疏差別,這就叫「親親之殺」。《聖經》講愛,首先是上帝平等地愛每一個人,不分高低貴賤親疏,所以神的兒女要效法神,追求平等地愛每一個人。20章提出了人際關係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方面的「五達道」;「五達道」要具備智、仁、勇的「三達德」,治理國家的「九經」。中庸之道,圍繞著人道和其核心的道德倫理,提出具體的方法論、認識論和價值觀,其中許多內容甚為寶貴。《中庸》像在提醒人們:把中國傳統文化貶得一錢不值,像新文化運動和文革中發生的那樣,或者一味抬高並抵觸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都是反中庸。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