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主和仁政的思想光輝讀《孟子》有感(中)
上期簡介了孟子的天命觀、人性善的觀念及其不足之處。《孟子》的論述還涵蓋仁義和誠、心性修身、人格理想、倫理孝道家庭、社會與禮儀教化、政治仁政、義與利的關係、國家和戰爭、歷史觀、天人合一觀,以及評論詩歌的方法等多方面內容,其中許多思想精湛深刻,影響深遠,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
「民為貴」民主思想
一般認為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缺乏民主思想;細讀《孟子》後,就不會覺得民主好像是西方的專利。孟子的時代已是戰國初期的封建社會,國家和國君的權利更大。孟子繼承孔子敬天保民的思想,提出了光輝的「民為貴」民主思想,「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這是民本主義的民主思想,而不是人本主義的。孟子和他同時代的西哲亞里斯多德都主張國家的重要性,但孟子提出民比國家更珍貴,國君則是三者中最輕的,這種政治次序的輕重和反映出的民主思想,是孟子獨有的。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認為,孟子重視個人和個人的自由。筆者認為,孟子有一定的人格平等觀(胡適說這是一種「平等主義」)。君臣之間要有彼此尊重的禮待,君王不採納臣子的諫言時,後者可以自由離去,「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離婁下》)」君王行不義過度,可以廢除或暫時流放。(《梁惠王下》、《盡心上》)
孟子人格平等觀念
天下尊貴者不僅是君王,還有另外兩「爵」,及年齡上的長者和道德君子。(《公孫醜下》)孟子提倡「君臣有義」(《滕文公上》),漢代董仲舒後強調臣對君的忠,孟子的民主思想淡化了。還有,聖人先賢也和我們同類而已。(《滕文公上》、《告子上》、《離婁下》)孟子的人格平等觀表現了上帝對人民的情感意志的重視,「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萬章上》)」孟子認為,有勞心者和勞力者,治人者和治於人者,前覺和後覺者,這既是當時階級社會現狀的現實,也是社會分工的必然,並不能否認他的民主思想。孟子的「民」包括各類階層,可能也包括奴隸。孟子沒有貶低奴隸的自然人性,事實上,歷史學家範文瀾認為,自西周(公元前1066)起奴隸已被當成人看,只是賤人而已。西元四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人的靈魂統治身體,靈魂是理智的,而奴隸自己缺乏理智,只能感應別人的理智。孟子的民主和人格平等觀念,在本質上超過了亞里斯多德。
符合《聖經》的啟示
孟子在政治治國理念上,提出「仁政」觀,提倡「王道」,反對「霸道」,這是開創性的貢獻。孟子與梁惠王(《梁惠王上》)談治國以「利」還是「仁義」為基礎時,提出僅以仁義為基礎。然後,他提出「王道」觀,一、是讓百姓過上豐衣足食,「養生喪死無憾」的生活;中國是人口大國,千百年來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以保證,就是政治的金科玉律。二、是重視教育,「謹庠序之教」,從孔子開始,提倡有教無類,平民可以受教育,這是西方歷史特別是中世紀中缺乏的。三、是教化的重點在於道德倫理特別是孝悌觀,「申之以孝悌之義」。四、是關心老年人,特別照顧鰥寡孤獨這四類社會弱者,「此四人,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施四者。(《梁惠王下》)」此觀念和舊約《聖經》所提倡的,上帝要求以色列人所踐行的行公義、好憐憫,特別關心孤兒寡母和寄居者的觀念極為相似。「王道」是以民為本,重視道德教化,靠仁義稱王的治國之道,而「霸道」是武力征服他人之道(《公孫醜上》)。「仁政」的具體政策要落實在刑法、稅賦、生產、道德倫理幾方面,「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薅,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梁惠王上》)」孟子特別反對用戰爭的手段來攻擊別國,攫取本國的利益,也犧牲民眾的生命,反對國與國之間的以鄰為壑的政策(《梁惠王下》、《離婁上》等)。他甚至說:「春秋無義戰」(《盡心下》),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孟子的觀念不被時代所理解,世界崇尚霸權的政治勢力和國民會覺得他迂腐。值得欣慰的是:中國還是受到了他的和平主義的影響,該觀念也比較符合《聖經》的啟示。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