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媒體評影片《領先者》
美國總統競選活動,總是像一場狂歡,人群擁嚷,組織者穿行,記者圍堵,場面熱烈而嘈雜。新聞實況報導車居於現場的重要位置,高高的衛星直播天線扶搖直上,君臨下面所發生的一切......這就是影片《領先者》開始的鏡頭。這鏡頭似乎預示,在新技術推動之下,從傳統向新時代轉化的新聞媒體,將對政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政治小報 報導真相過時
鏡頭搖下來,幾家記者分別同時播報,聲音交錯。影片不斷出現這樣的剪輯風格,在同一場景中將幾處發生的對話壓疊在一起,造成密集緊張之感,顯示出媒體追逐時效性,極力捕捉新聞,發掘報導題材,在台下形成另一番競爭。此時,他們談論的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正在重新洗牌,一位年方46歲、精力充沛、熱情飽滿的政治家哈特開始脫穎而出。
這是影片的真實背景,1988年美國大選。所記敘的是科羅拉多州參議員蓋瑞•哈特參選的一段真實經歷,依據《All the Truth Is Out: The Week Politics Went Tabloid》一書拍攝,書名大意是:「報導真相已經過時了,政治週報變成了小報。」
哈特當時握有一副好牌,所有勝券都向他集中。在問鼎總統寶座尚有一步之遙時,他心裡考慮的,幾乎全是關於就職之後如何重振美國的宏偉大計。哈特剛健自負,雄心勃勃,對自己的競選綱領十分自信。影片中,他舉起酒杯,自豪地道出他的競選Logo:「現在,讓大家認識我吧!」說話的時候他完全意料不到這句話對他所具有的悲劇性含義。因為很快,新聞記者們確實讓全美國人都認識了他,卻是以另一種方式,以及另一種面目。
全無預警 政治生命觸礁
影片中的哈特一身男子氣概,他不肯遵循傳統,「在單調醜陋的舞廳宣佈參選總統」,而是勇士般把發佈會帶到西部壯麗的山嶺。他走到工人中去,穿起勞動者的工裝;他到伐木場去,掄起斧頭一擊中的,博得一片掌聲。他的人氣蒸蒸日上,直到-直到哈特來到邁阿密,一個充滿浪漫氣氛的熱帶海洋城市。他登上了一艘名叫monkey business(意為:胡鬧)的遊輪,在這艘載滿美酒美女的船上,他與唐娜小姐相遇,言談甚歡。鏡頭淡出,拉開遠景,一片靜寂之中,小船在大海上顯得那麼渺小、無助,而海面正大潮暗湧......哈特全無預警。他不知道他的政治生命就在這一刻觸礁,他將面臨滅頂之災。
公共政治與私人生活互不相干的古典時代已經過去了。尼克森之後,媒體已經越來越具有左右政治導向的力量。與以往不同的是,它的關切點在悄然轉移,從報導分析政治家安邦治國的政策與能力上,滑向民眾喜聞樂見的花邊新聞上。而這一趨勢,肇始於八十年代,此後一直至今,仍然是方興未艾。嚴肅話題不斷被邊緣化、精英化;而庶民導向的八卦類軟新聞成為絕對主體。哈特便是在這一嬗變中第一個倒在媒體腳前的炮灰。在他之後,有比他更悲劇的戴安娜......
跟蹤我吧 窺探隱私行為
跟隨哈特競選團隊採訪的記者,不斷追問哈特的私生活,哈特惱怒地反問:「這與競選有甚麼關係?」最後,他拂袖而去,丟下一句話:「派人跟蹤我吧!」
這話十分危險,既像挑戰,又像邀請。果然,記者暗處盯稍,抓住了他與唐娜剛剛萌芽的婚外情。這群記者拎著筆記本和相機,像夜行動物一樣,繞到後街小巷進行跟蹤,與哈特劈面相遇。哈特怒斥他們這種窺探隱私的行為,記者們則徑直挑釁:「你跟唐娜小姐上床了沒有?」
連珠射炮 媒體聞風而至
一隻蝴蝶在亞馬遜雨林扇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某處引起一場風暴。這理論表達的是,某個微小因素被逐級放大之後,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現在,新聞媒體就是這個放大器!哈特固執地堅持他的觀念:「我們是為了未來打這場選戰!而不是為謠言和醜聞。我在乎的是競選過程的品質!」殊不知,支配後現代社會風雲變幻的東西,未必是治理國家的經略大事,它可能是小報,是花邊新聞,是那只扇動翅膀的蝴蝶。撬動政壇的支點變了。
果然,眾媒體聞風而至,如食腐動物嗅到死亡的氣息。很快,在哈特科羅拉多的家門口,成群的記者端著長槍短炮(鏡頭),架起直播天線,對準他的住宅24小時把守,哈特自己一旦出現在媒體面前,無數連珠炮的問候就會向他射來,沒人關心他的政治理念,只追問他的私人生活。哈特氣急敗壞,又無能為力,活像已經被蛛網纏住的飛蟲,愈掙扎,被縛愈緊,無可逃生。
後現代社會中,所有嚴肅的東西都被不斷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輕浮與淺薄,劣幣驅逐良幣。一向莊重地居於上層建築的新聞,伴隨的媒體演變與競爭,日益滑向商品化、娛樂化。影片中編輯部討論關於此事報導的時候,有人問:「誰來決定這事?」他得到的回答是堅定的:「讀者。」無疑,喜聞樂見才是剛性需求。現在不是新聞引導民眾,而是民眾決定新聞了。影片裡,電視「脫口秀」正無情地嘲弄哈特,哄笑四起。它帶來多少快樂啊!只有哈特痛苦地關閉了電視機。哈特竭盡全力將他的注意力放在「荒廢的工業區、龐大的公債與私人債務」上,但演說會上,他第一次不那麼瀟灑自如了,面對尖銳的私人問題,哈特眼裡流露出失望與無力感。
哈特退選 競選者成獵物
哈特固然有錯,當受譴責,但譴責他的媒體出發點是甚麼?真的是為了正義?為了國家的福祉?為了保證參選人品德可信?人心真的比萬物都詭詐。當主耶穌對猶太人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眾人從老到少一個一個走了,而今天你會看見,人們將石頭舉得更高。
哈特退選了。他最後的話是:「讓國家的記者變成獵人,總統競選者變成獵物,專家假正經地質疑,競選成為另外一種形式的運動競賽。我為我的國家擔憂。」今天,在自媒體野蠻生長的網路時代看這部電影,無疑令人感慨良多。人們已經見慣了在流量的大潮裡,話題人物、網紅們明明滅滅。媒體狂歡中倒下的不僅是某位名人,同時倒下的也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趨向。新聞媒體固然是公共權力的重要制約力量,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誰來制約媒體?在可見的視野裡,我們看不到這種力量。
《領先者》以一行字幕作為結尾:「哈特與妻子一起生活至今。」可謂意味深長。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主演由休•傑克曼擔當,他以準確、個性分明的卓越表演為影片增光,堪稱完美。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