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學派的繼承發揚者-莊子-讀《莊子》有感(一)
善用寓言 浪漫主義風格
莊子,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對中國文人精神影響深遠。莊子名周,生活在約西元前355年至275年間,蒙城人,可能是當時宋國的蒙城。《史記ˑ老子韓非列傳》對莊子有簡要的介紹,他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學問廣博,而主要是承繼老子的學說。楚威王聽說莊周乃賢人,就派人帶著厚禮請他為相國。然而,莊子笑著對使者說了一番拒絕的言辭,表示「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莊子》一書,應在先秦時期已成書,經西晉郭象刪定後,流傳下來了今天的十餘萬字的三十三篇本《莊子》,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所寫,外篇可能為莊子的弟子所寫,或者是莊子與他們合寫,雜篇則多為偽作。莊子作品最善用寓言,方勇評價:「前秦寓言起著上繼神話,下啟小說的作用。」而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對中國文學影響至深,唐代李白就深受其「開浩蕩之奇言」的影響;宋代蘇軾感歎:「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美學思想 獨特的審美觀
筆者少年時讀語文,驚歎於《逍遙遊》中的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擊水三千里的描寫,而且幻想與之神遊。莊子的美學思想對中國文學和藝術也影響深遠;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遊》)之美,乃是存在於自然之間的思想,「可謂直接孕育了中國山水詩、田園詩、遊記等文學的萌芽......中國的繪畫、書法也無一不受其影響」,也形成了重神而不重形的獨特中國特色審美觀。莊子蔑視權貴利祿,追求獨立自由人格的精神,以及逍遙自在的境界,對中國文人精神也有深切影響。陳鼓應認為其「內聖」思想,「決定了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內涵和方向。」
莊子論道 渲染其泛在性
《莊子》的思想大致包括:道論的本體論和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政治觀、美學藝術觀、自然生態觀等幾方面。莊子論「道」:「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第一、道是實際存在的。關於「有情」,有人認為就是存在的表現;梁燕城認為和道有關的情,一是指一種有感情之情,另一是指如同《齊物論》中萬有之主宰的「真宰」的情,具有某種神學上的意義,指向一位「不可用偶像或形式表達的無相真神」。第二、道是自存的,不倚靠他者而存在。第三、道超越人的感知,只能心傳心得。第四、道具有創生性,中國古代傳統中的鬼神和上帝,以及天地自然都出於它。第五、道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有某種類似於無限的特質。
莊子論道,極大渲染了它的泛在性,東郭子曾問莊子:「所謂道,惡乎在?」莊子回答:「無所不在。」東郭子然後要莊子舉例子,莊子說道在螻蟻、稊稗、瓦甓甚至尿溺中。(《知北遊》)。所以李澤厚認為,莊子哲學有一種泛神論色彩的本體論,謝扶雅評論他的思想,很像十七世紀的泛神論者斯賓諾薩。後來人們把莊禪聯繫起來,也有沿襲了此思路的原因。《聖經》中啟示的上帝是我們的天父,祂愛人類和其他受造物,「上帝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上帝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上帝裡面,上帝也住在他裡面。」(約翰一書4章16節)這裡強調了上帝正是愛的本源,而且祂的兒女是知道並且相信的,表現出祂的兒女和祂的親密關係和信靠。
在基督裡 一切同歸於一
《聖經》中的上帝具有內蘊性和超越性,一方面祂無所不在,「耶和華說:我豈不充滿天地嗎?」(耶利米書23章24下半)但上帝在樹葉中,而樹葉並不是上帝,人不能對那片葉子頂禮膜拜,因為上帝又是超越的。「誰像耶和華我們的神呢?他坐在至高之處,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詩篇113篇5-6節)艾利克森在思想上帝的內蘊性和超越性時,有一句暖心之言:「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神,因為祂遠超我們的想法和層次,但當我們轉向祂時,神永遠是可尋見的。」
莊子從他的道觀,自然引出了「天人合一」觀。道創生萬物,不恃己能,不佔有萬物,而且又存在於萬物之中並貫穿它們,故而天地萬物從根本上來說,是同根同源同體並生,且地位平等的。《齊物論》指出:「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田地於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天地萬物是一個統一體且平等的觀念,乃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它注重世界和社會的統一與和諧,矯正轉化其中的分別和鬥爭。這是中國人盼望和諧社會和大同世界的精神來源。《聖經•以弗所書》1章10節:「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在基督裡,有一天就可以實現宇宙和平同歸於一。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