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油田遇襲•中東更形複雜
9月14日,沙特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有兩處石油設施,一間煉油廠和一座油田遭到無人機攻擊後起火。沙特的每日石油產量銳減570萬桶,即驟降50%,佔全球每日供應量約5%。原油期貨和汽油期貨價格立馬飆升,世界各地的汽油零售價也水漲船高,美加消費者已經感受到。
矛頭直指伊朗
沙特與盟友美國聲稱,襲擊事件是「戰爭行為」,也門胡塞武裝組織(Yemen Houthi movement)事後承認責任,但沙特國防部認為,襲擊是伊朗支持。作為沙特在中東的緊密盟友,美國威嚇將會採取制裁甚至軍事行動,德克蘭當局矢口否認,反指美國和沙特撒謊,聲言若美國和沙特發動攻擊,伊朗勢必還擊。也門胡塞武裝組織早於5月及8月,也曾襲擊兩座泵油站和油田。五角大樓於9月20日宣佈,將會派遣部隊和防禦導彈設施到沙特和阿聯酋,意味將會隨時開戰。
當大家聚焦美國、沙特和伊朗時,也不要忽視俄羅斯與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影響力。伊朗與俄羅斯和中國都維持友好的邦交,同時,中國剛與伊朗更新2016年簽訂的25年期石油合作協定。中國近年積極推廣「一帶一路」,與中東地區加深連繫,美國的經濟制裁未必奏效,軍事行動也要找到充足的理據。
行動有所顧忌
為了暫時凍結伊朗的核計劃進展,奧巴馬總統曾促成簽訂《聯合全面行動計劃》(通稱「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或「伊核協議」);特朗普總統上台後,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恢復制裁伊朗,尤其在該國的命脈-石油生產上。伊朗每日的石油產量,從2018年時的400萬桶,降至今年3月份時的250萬桶左右,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至3.7%,迫使伊朗靠攏中國與俄羅斯。同時,為了抗衡美國與沙特的軍事威脅,伊朗與9月21日表示,將會與俄羅斯和中國,在伊朗附近的國際水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練。故此,美國要全面制裁,甚至襲擊伊朗也會有所顧忌。當然,「伊核協議」的其他簽署國,包括英法德和歐盟等,也呼籲各方要克制。
誰人得益最大
從另一角度來看,原油價格自從2015年開始崩盤以來,2016年每桶曾低至26美元。雖然近年由谷底逐步回升,但始終未能重返2008年最高位的145美元;今年年初時,只徘徊在50至60美元左右。沙特王室成員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親王(Prince Abdulaziz bin Salman)擢升為能源部長後,就一直推動「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俄羅斯協調減產,希望進一步提升油價。
有評論認為,如果油價因為事件而繼續攀升,施襲者就成功讓阿拉伯和波斯灣的地緣局勢,再次在全球視線範圍下出現。究竟今次事件,誰在幕後策動,眾說紛紜。石油設施遇襲,一直以來都觸發中東緊張局勢升級。
油價飆升,固然是沙特王室所樂見,另外,沙特在美國的軍事支援下,防禦工事理應密不透風,竟然沒有察覺無人機,乃至襲擊成功,似乎講不過去。所以,有人猜測,襲擊可能是沙特的「把戲」。
黑手眾說紛紜
不過,美國未必希望油價大幅上揚,因為油價漲升,只會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對正在放緩的經濟沒好處。然而,把國際視線轉移到中東,也可能是美國的期望。首先,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戰已經打得七七八八,美國總統大選前總要有個「結論」。
親俄和親中的評論認為,美國希望借機出兵中東,一來可以控制中東的石油生產,二來可以牽制俄羅斯、伊朗和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並希望與其他西方國家聯手,來遏制伊朗。當然,也不能排除伊朗是幕後黑手,因為伊朗在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和實施制裁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同時,伊朗也可能孤注一擲,賭美國不敢貿然出兵;倘若危機持續,其他強國就可以向美國施壓,與伊朗重新談判,放寬制裁。況且,伊朗的宗教領袖確實與胡塞武裝組織有聯繫,但否認提供軍事和財政援助。
如箭在弦的局勢,固然令人憂慮,但中東問題已經形成新格局,不再是冷戰時代的美蘇棋盤。中國的崛起,並與中東國家建立良好關係,配合巨額投資,已經與美俄彼此牽制。正如美朝峰會,中國扮演一個居中協調的角色差不多。無可否認的是,沙特油田遇襲事件,真的有可能觸發中東戰爭!
凌信(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