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之道」與天人合一觀-讀《周易》有感(下)
古今解讀「天人合一」
儒家「天人合一」觀在《孟子》和《中庸》兩書明顯呈現,但在成書更早的《周易》中,已經有特別的闡述。《繫辭下》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書包括了萬事,其中有天道、地道、人道,這裡的天道和地道大概是指自然之道(著《易》之時代,「天」多指有人格的主宰上帝,有時也指自然之天,《周易》文字本身就反映出「尊一神論」觀。而「天道」到底是指主宰上帝,還是多神明,或者含有一種神秘力量的「道」呢?還是純粹的自然(規律)之道呢?傳統上常有一種含糊感。今天有學者認為當前適應社會時代,重新解讀和詮釋「天人合一」論的關鍵,在於去掉「天」的主宰和神秘主義的內容,把它們當作宗教迷信。其實這是杞人憂天,也忽略了宗教對於人類的正面意義。
「天道」與人格上帝
筆者認為:《易經》中的「天道」確有自然的意義,但也和人格上帝有關係,只不過這種關係沒有明寫出來,但可以意會推理而知。梁燕城就從本體論的角度,指出「天」具有創造者的上帝/道/本體和天象兩類的含義,而天道就反映了萬物的創生性。不過,本文因篇幅原因還是運用其顯意之自然之天的含義。天指宇宙論中「生」萬物之天和諸天象,地指大地和其包含的自然物,天地人為三極,凸顯了人和自然的關係,也表現了人的重要,不只是天地自然中的一個微粒而已。更進一步,這三者被「意象」化(胡適語),化為了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的六個爻,即底下的兩爻象地,中間兩爻象人,頂上的兩爻象天,表明各有其位,但有感通,同時可能錯位,有外聯內生的複雜關係。
「三才之道」乃根本之道
「三才之道」何意呢?《說卦》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昔日聖者作周易,目的是順應性命之理(「理」,按張岱年的解釋,主要是宇宙中各物的規律)。確立之天道乃陰和陽,確立之地道乃柔和剛,確立之人道乃仁和義。陽為剛,陰為柔,義為剛,仁為柔,宇宙天地和人,皆有兩種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相連相通,缺一不可的特性、力量結合起來,成為根本之道。
從「生生之謂易」理解「三才」
理解「三才」,第一要從「生生之謂易」,天生地載是天地生化養育之大德來理解;人類是要感謝天地之生養大德的;人類從來源上和萬物一樣,都是「天」生的;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具有自然屬性的,「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序卦》)。《聖經》啟示耶和華上帝創造宇宙生命,人本應榮耀和感謝祂
(羅馬書1章21節)。上帝在前五天創造了天地和萬物,第六天才造了人,自然萬物給人的存在提供了條件,而且人本身也有自然屬性(創世記一、二章)。今天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玷污破壞、任意而為,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心不敬畏創造主,不感謝大自然的載養之德,對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然無知和麻木不仁。
從整體運動角度理解「三才」
第二要從整體與運動的角度來理解。天地人「三才」本身就在一個整體宇宙觀中來看待,又在一個整體的象徵符號「卦」中體現。「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進而人)都由太極之本原而生,在來源是一「太極」。由此可見,人從來源和存在兩方面,都是從整體觀來看的。同時,宇宙又永遠在運動中,「生生」就是一個不間斷的運動的過程,運動的力量在於陰陽兩者力量的交匯摩擦,「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這兩股力量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乃是在一個整體內的此消彼長。所以,《周易》也講個體、分殊、類別,但整體在上在先,個體要在整體中來看待;也講矛盾性,但矛盾要在運動中走向統一。這就和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強調單個原子的地位和作用的觀念,以及西方的二元論思想,有極大的差別。重個體的思維方式和重整體的思維方式各有特點和利弊,不過在今天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在整體性思維的價值更加凸顯出來。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