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講說華語 -紀念和合本聖經百年
2019年是和合本聖經發行百年紀念。和合本聖經陪伴無數人認識耶穌基督,也引領無數基督徒每天閱讀聖經時,享受屬靈生命的豐盛和滿足。說和合本聖經是一本最奇妙、最有影響力的華文書籍,實不為過。
上帝講說華語古已有之
對幅員廣大、人口早已破億的華裔群體而言,上帝講說華語,一點也不必驚奇。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記載,遠在635年、唐太宗貞觀九年,來自敘利亞的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景教(聶斯多里派),在傳教士阿羅本努力經營下─「遠將經像,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荃,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景教碑文上亦刻有「真經、歸法、留經二十七部、翻經建寺」等字樣,在敦煌洞穴也有相關圖文證明,可知當時已將聖經部分經文要旨譯為華文,傳講推行。景教在唐朝傳佈流行約兩百年,所謂「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可知唐朝全盛時期,上帝的話語就在中國各地傳佈流行,直至唐末武宗禁教滅法而中斷。
從唐武宗反教滅法,至蒙古人建元立都汗八里(北京),歷史上找不到太多上帝說華語的憑證,直到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又是另一股「上帝說華語」的高潮時期。1308年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在中土禁教。但在邊區四境,少數民族出沒之地,仍有上帝使者出沒其間,用他們的語言說上帝的話語。
第一本聖經中譯本問世
西方諸國進入航海時代,西人東來,日趨頻繁。一大批西方傳教士,透過西學科技、文化思想,堅持上帝說華語的宣教策略,運用華文華語寫作出版,再次掀起上帝說華語的熱潮。
1807年,基督教倫敦傳道會的馬禮遜抵達中國宣教。馬禮遜於1813年獨力完成新約全書的翻譯工作,並在米憐(William Milne)的合作幫助下,完成舊約申命記、歷史書與約伯記。馬禮遜在1819年底完成全部新舊約聖經的翻譯;與此同時,另一個中文聖經的翻譯計劃也在印度積極進行,這個計劃是由英國浸禮會宣教士馬殊曼主持。馬殊曼的新約譯本於1811年完成,五年之後在印度出版,全書於1822年完成並印刷出版。馬殊曼的聖經譯本出版雖較馬禮遜早,但是因為馬禮遜的翻譯工作完成在前,出版後也獲得普遍認可使用,所以一般仍以馬禮遜的《神天聖書》譯本為第一本基督教中譯聖經。
和合本聖經重要里程碑
中文愈至近代改變愈多,因宣教的需要,出版一本詞彙統一、翻譯完善的白話官話聖經譯本,需求更加迫切。1843年8月,英美差會代表十五人在香港召開首次宣教會議,討論聖經重譯工作,會議通過成立一總委辦會,進行重譯,並在1854年出版了《委辦譯本》。由於《委辦譯本》沒有達到提供標準中文聖經的目的,因此在各方努力下,特別是英國與海外聖經公會駐中國代表韋威廉奔走下,各個不同的差會終於決定聯手譯經人才進行合譯。1890年這個合譯大會在上海舉行,最後決議成立三個不同的翻譯委員會,分別負責文言文、淺文理與官話(白話)三種譯本,以期達到「聖經唯一、譯本則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s)的目的。
歷經艱辛周折,全部新舊約聖經於1919年4月22日正式面世,定名為《官話和合本新舊約全書》,後來更名為《國語和合譯本》。《和合本聖經》的譯者是以「忠於原文」為目標,但強調「重視意義上的準確」。1919年出版的《官話和合本聖經》,可說是「上帝說華語」的重要里程碑,為聖經翻譯掀開嶄新的一頁。
百花開放的聖經中譯本
在《和合本聖經》出版跨入百年之際,中文現代化的過程不曾停止,很多字詞的意思已有別於當日,語法文體的運用也改變了。在這種情形下,自《和合本聖經》發行百年以來,為了把上帝的話語更準確、迅速、優雅地傳送給更多華人,仍然有很多人埋名隱姓,艱苦卓絕地在上帝說華語這件事工上,用信心付出他們的一生。
同時,許多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版本聖經紛紛出版。「和合本」之外的其他新修版、注釋版、靈修版聖經,更是爭先恐後地問世,如:六十年代的天主教教會至今仍然採用的《思高聖經譯本》;七十年代的《呂振中譯本》、《當代福音》、《新約全書新譯本》、《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本》、神召會出版的修復本,也有於八十年代修訂「和合本」的《新標點和合本聖經》;及至九十年代初的《聖經新譯本》,還有尚在翻譯的《新漢語譯本》等其他新譯本。
慈愛的上帝,願意將祂的心意,告訴包括全世界華裔群體在內的每一個人。我們相信上帝講說華語的工作,會永不停歇地繼續下去。
林治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