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文化(三)
有關氣和天人合一的說法,最早見於《莊子》一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生是死的連續,死是生的開始。「通天下一氣耳」,萬物都是如此,因此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看法,從而凸顯了氣的重要。
如何在藝術作品中體現氣,試以草書為例說明:草書要求一氣呵成, 寫字時的筆勢連綿不斷, 一字中的筆劃要相連,而字與字之間無筆劃的地方也要相連。沒有筆劃的要感到以氣相連,或用牽絲過墨方法,以一條小墨線去相連。虞世南《筆髓論》在論及草書時提到一個很具象的「騰猿過樹」比喻:意思是要像猿猴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的動作。 猿猴會一躍而過或手攀藤條盪過去,在這過程中不會半空掉下來, 因為整個勢是連接的。在樹上是「實」,在空中是「虛」,但虛實相連,一氣呵成。書法亦是,筆勢連綿不絕,即有形要連,無形亦要連,是以氣相連。值得一提書法是透過線條表現的藝術,線條是否有力氣,用恰當的紙和墨也很重要,因為這是直接表現線條的原材料。孫過庭也提到「紙墨相發」是書寫稱心的其一因素。
孫過庭《書譜》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寫第一點已是整個字和整篇的規矩標準,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以及整篇互相呼應。以氣貫串,連成一體,整篇作品才有生命力。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氣的重視。
梁立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