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毒不丈夫
歹人作了歹事,還加上一句:「正所謂無毒不丈夫!」
這正就像做歹事有了背書。這話是哪來的?古代啟蒙的讀物:如《三字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等,絕不會有這樣敗壞道德的說法,更何況是聖賢書呢!
中國諺語有云:「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量度是氣量、氣度,整句意思是心胸狹窄、缺乏量度的人,不配作為大丈夫、君子,這是正面的教導。後因「度」和「毒」字音近,在元明清朝流行的民間文學:如雜劇、戲曲、小說等將句子改為「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但這是用來刻劃壞人,加強人物的性格表現,不是作者認同這做法。這話最早見於元代馬致遠《漢宮秋》雜劇,劇中王昭君家貧和自恃容貌出眾,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王昭君的「美人圖點上一些破綻,到京師必定入冷宮,教她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借此襯托出毛延壽的歹毒。後來的民間文學作品如《水滸傳》等,都常用這句子來突顯壞人的性格。可惜這話在民間輾轉流傳,好一句「無度不丈夫」變為「無毒不丈夫」,成了歹人作歹事的通行證。
常人要分辨好壞一點也不難,只要看這件事在人際關係中是否有愛。所以「愛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名句,真是一言而可以終身奉行的。辨別好壞時,絕不要被那些如「無毒不丈夫」以訛傳訛的俚語混淆視聽。
梁立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