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華人食品勢必漲價
加拿大本地食品價格受疫情影響而漲價,相對之下,進口食品因為船運和加元匯率等因素,食品價格波幅更大。華人不少日常食材以進口貨為主,在溫哥華食品進口公司任職銷售工作的侯先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入口食品差不多年年漲價,加幅更達兩位數字。
侯先生指近年部分華人食品加價是常見的事,但這兩年和以前卻有很大分別。他說:「2019年之前,每年加價的次數不多,頂多是一年加一次。原因不外是原材料或出口地工人工資增加,又或是加元滙匯率下跌等原因。」但自2019年中美貿易戰展開以來,情況便大不同了。侯先生解釋:「關稅問題令人心理緊張,雖然談判項目不關乎食品,但大家都擔心最終會影響民生基本用品,致令中國將來的出口量減少,這就成為了加價的誘因;而美國、加拿大屬同一市場,中國貨品加價,加拿大自然難以獨善其身。所以,這一年進口食品的加價,也就更頻密了。」
侯先生指加元匯價也很重要,他分析說:「我們買貨都是用美元,加元兌美元匯率波動大;不難想到,用疲弱的加元兌美金來購物,價錢自然貴,進口食品加價在所難免。單以2019年來看,我們的來貨成本不斷提高,食品商和超市一旦能將差價消化掉,也就不想隨便加價。其實2019年來貨價真的貴了15%至20%,例如一瓶醬油以前約售三元,現在加價至三元多,加幅達20%,只是消費者不察覺而已。」
及至2020年中,當食品可以再出口時,卻遇上運輸費用大增。侯先生說:「以往一個船運貨櫃的運輸費是二千多元,但去年8、9月時的運費已升至四千元,這些加幅自然又會影響物價。此外,中國出口的船運班次明顯減少,以前同一產品在一個月便可運到,現時則要兩個月;供應不足,價格自然會遞增。」
還有,當食品廠由停工到再次復工時,食品價格又會提升。侯先生解釋說:「當食品工廠停工,沒有產品出口之際,到再復工時自然會追加產量,務求賺回停產時的利潤,價格自然也要提升。在疫情早期泰國封國,所有米和麵粉都無法出口,直至最近再出口時,很多東西都加了價,例如華人常用的糯米粉。」
華人最熱門搶購的食品,當然以米糧為主,侯先生稱一些行家告訴他,以往一「板」(超市以木板承托包裝米)米約50、60包,平常大概要兩、三天才售完,但疫情緊張時,半天就賣光了。侯先生指他們的貨品,如粉、麵和午餐肉都很暢銷,銷量比前一年增加了30%至40%;又如午餐肉,假如平時一個月賣100箱,疫情初期可以賣出150至200箱;午餐肉雖是本地生產的,但也因為受疫情影響,肉廠停工,導致供應短缺,一罐午餐肉售價由四元加至近五元,這些加幅也是由消費者承擔;可是侯先生指:「銷情同樣熱烈,因為人們已經不大計較價錢;醬油需求也一樣大,因為很多人在家煮飯,醬油用量自然大。」他補充說,基本上所有必需食材都加了價,因為需求大,只有那些可有可無的零食售價,才沒有太大改變。
同時,他相信加價的另一個原因是,行業生態會出現改變。他解釋:「經過這場疫情,食品行業會汰弱留強,有些做得不好的食品工廠可能要倒閉,食品供應自然會比較短缺,價格會繼續上升。」作為銷售代表,侯先生不諱言自己的佣金,因為2020年生意大好而增加了,但他還是勸諭消費者:「不要盲目搶購!慌張瘋狂搶購的後果,市場需求自然大於供應,那就只有加價了。」由於加國本身也有出產基本食材,所以在食物供應上是不用太擔心的。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