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的意念和身體力行-《晏子春秋》讀後感(中)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一年二月
晏子的為政價值觀
晏子為官,重民和愛民。晉國的叔向請教晏子何為高尚的思想,厚道的行為,晏子回答:「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問下第二十二》),意思是「最高尚的思想是愛護百姓,最敦厚的行為是使百姓快樂。」(今譯文採用湯化《晏子春秋》譯本,下同)叔向又問最卑下的思想和最低賤的行為是甚麼?晏子回答:「意莫下於刻民,行莫賤於害身也。」意思是「最卑下的思想是苛刻待民,最低賤的行為是作惡太多最終害了自己。」這充分體現了晏子的為政價值觀。晏子的時代是一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封建社會早期時代,天子和諸侯王大權在手,常常是驕奢淫逸,各級統治者上行下效,往往造成民不聊生,缺衣少食。齊景公與晏子談話,希望晏子像早年齊國賢相管仲那樣,輔助國王振興國家;晏子提出先王賢明,批評齊景公說:「役使百姓就好像總是沒個完,徵收賦稅就好像總是沒得到;向百姓收取更豐盛而給他們卻很微薄。」提出善王「不因為自己的飲食癖好而損害百姓的財物,不因為宮室的奢侈而勞累民眾的人力;有節制地向百姓收取,卻普遍地給與百姓。」(《問上第七》,譯文)歷史變遷,今天的世界和2500年前大不相同,但有權有勢者不奢侈,輕徭薄賦,還利於民等精神,仍是金石良言。舉例而言,大量赤字,看似解決了當前的問題,卻加重了後人的負擔,是損害人民的另類形式;巨量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下的鈔票發行,是變相的薅羊毛;大量的軍事開支,絕非給本國和世界人民帶來和平利益。
常力諫規勸齊景公
重刑重法,濫殺無辜,是封建統治者易犯的罪惡。齊景公好濫殺,自己的槐樹被碰傷,竹子被砍伐,鳥兒被嚇飛,工程未如期完成等都要殺人。晏子總是力諫規勸國王,不要濫殺無辜,要輕刑而重教化。一次,一名醉酒漢觸碰了齊王的槐樹,要被治罪,晏子嚴肅地向王指出:「窮民財力以供嗜欲謂之暴,崇玩好、威嚴擬乎君謂之逆,刑殺不稱謂之賊。此三者,守國之大殃也。」(《諫下第二》)國王接受教訓,說:「要不是大夫您教誨寡人,我幾乎要犯下大罪而連累國家了。」(同上,譯文)於是他改正了錯誤。 齊景公是一個任性糊塗,但還算願意聽取諫言的人,他屢錯屢改,屢改屢犯,晏子恆切耐心地勸諫。晏子也是一個極有智慧之人,善於智取。齊景公濫施重刑,以至於許多人因刖刑(中國古代一種酷刑)而被斷足。一次,景公與晏子聊天談集市物價,晏子乘機對他說:「踴貴而屨賤。」(《雜下第二十一》,今譯:假腿貴鞋子便宜)景公馬上面色變得悽愴悲憫,隨之而減省了刑罰。先民後身反躬自省
晏子重民愛民,在他自己的生命中得到充分體現。一次齊國連續17天降雨成災,受災地區許多百姓饑寒交迫,房屋毀壞,求告無門,而齊景公不管不顧,卻讓全國進獻歌舞樂人。晏子把自己家的糧食分給百姓,還用自己的車運送裝運糧食的器具,自己則徒步去齊景公處責備他,並自責自己沒有使君王可以體恤百姓,沒有讓百姓及時得到幫助,於是要辭官回家。齊景公幡然痛悔自責,君臣共同努力救災撫民。他不僅「先民而後身」(《問下第十一》),而且嚴於反躬自省。有一次,晏子出使到魯國期間,齊景公認為他居所太小且環境不好,於是令人把他鄰居的住宅拆了,要擴大晏子的住所。晏子在回國途中,聽說了這件事,堅決不受,不進都城,在城外派人入城見王,要求恢復鄰居的住宅。景公固執不答應,晏子找陳桓子去請求,景公最終才答應了。(《雜下第二十二》)晏子不僅愛民,而且節儉和過簡樸生活,在這點上同於墨家。神不接受惡人獻祭
筆者讀到這裡,不由想到《聖經•列王記上》21章中記載的以色列惡王亞哈,貪圖鄰居拿伯的葡萄園,惡后耶洗別出惡計,城中的長老貴胄助紂為虐去配合,害死拿伯,奪取其葡萄園。耶和華神不容如此不公義的惡行,最後王與王后都受到應有的懲罰!齊景公得病,於是他讓兩個祝禱官帶了大量的祭品去各地祭祀鬼神,但還是久病未癒,於是他要殺兩個人去取悅上帝。晏子對他說:「你疏遠忠誠,親近小人,百姓中禱告上帝,咒詛你的人很多。這兩個人在上帝面前說你的好話是欺騙上帝,說你的壞話要被你懲罰。所以,『上帝神,則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無益。』」(諫上第十二)晏子之意並非是上帝不靈故而禱告無用,而是說人一邊行惡,又想借祈禱上帝之名來給自己撈好處,上帝是不可欺騙的,是不會聽他禱告的。《聖經》中指出:耶和華上帝是不會接受惡人的獻祭的。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