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感讚
智者甘言;受之得益——勞伯祥牧師
懷念兄長麥希真牧師——麥振榮牧師
點點滴滴 感恩報恩——吳克定牧師
麥希真牧師給我的啟迪——譚品立牧師
感悟與傳承 – 緬懷麥希真牧師——區應毓牧師
優秀領導者麥希真牧師博士——譚文鈞牧師
緬懷姑丈麥希真牧師——陳琛儀牧師
吾師吾友麥希真牧師——曾永光牧師
念麥希真牧師——黃可順牧師
難忘與麥牧另類的合作——鄭貽富博士牧師
好牧羊人麥牧師——陸倫泉牧師
天家重聚時 要問麥牧師——黃廣頤牧師
(排名不分先後)
梅廣勳牧師(現居威爾斯任自由傳道)
不忘院牧的嘹亮歌聲
1971至1973年間,我在香港浸會神學院唸神學預科,有兩年時間需要在浸會學院渡過;麥希真牧師正是當時浸會學院的院牧,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每週早會講道結束時,他總會獻唱一首自己心愛的聖詩。麥牧師歌聲嘹亮,雖未至繞樑三日,但卻是句句真情流露,感人肺腑,唱活了所講的道。 我最不能忘懷的,就是他的一曲《我知誰管着明天》。已經五十年了!麥牧師昔日獻唱此曲時的神韻、歌聲,至今仍是歷歷在目,鼓舞著我前行。
1996年我與師母移居英國威爾斯,翌年6月底從英返港見證香港回歸。週六晚在師母堂姑姐港島半山家中作客,第二天就近前往堅道浸信會參加早堂祟拜,當日適逢麥牧師講道。崇拜完畢,我們跟他在教會大門口遇上,相請不如偶遇,遂一起到教會對面的茶餐廳小敍;我提出請客,麥牧師大方地接受了,但他只點了一杯咖啡。甫坐下,麥牧師隨即親切地問候家父、家母及家兄安好,當得知我正在英國進修神學,更是對我勉勵有嘉。閒聊之間,得悉梅師母原來是檳城土生土長的,又趁機回味一下舊日檳州地道美食。這次與麥牧師雖只是短短一敍,但已留下美好的回憶。 麥牧師平易近人,不擺架子,總是笑咪咪的。認識牧師多年,他永遠是那麼幽默風趣,和藹可親;他甚少苛責人,即使告誡,亦是點到即止,令人心悅誠服,深得後輩的敬佩與愛戴。
邀家兄往新加坡事奉
我的母會大埔浸信會和我們梅家(家父梅剛強執事)與麥牧師還有一份很特別的情誼。事緣熱衷聖樂的麥牧師,在新加坡神學院任院長期間,早於83年開設了教會音樂系,唯一直欠缺一位專任的樂理教授。86年,麥牧師往訪前母校美國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得悉家兄梅廣文博士剛於西南神學院理論作曲系畢業,遂熱切地與他分享新加坡神學院的異象及需要,並請他考慮前去幫助他們。其實,家兄在畢業前早已有意返回港或東南亞事奉,無奈香港之門一直關閉;經禱告後,他深信遠赴南洋乃是神的心意,是主給他的「馬其頓」異象,所以欣然接受麥牧師的邀請,前往新加坡事奉。
當教會得知梅博士有心往海外透過聖樂作宣教,確信這是一件美事,於是一致通過在87年6月正式將他差往新加坡作宣教士,並承擔每月部分薪津生活費用,這是埔浸有史以來首次差派長期宣敎士前往海外宣教,一時傳為佳話。梅博士一直在新加坡神學院服侍主直到2013年退休,二十多年來培育了不少華人聖樂人才,可說桃李滿門。梅博士退而不休,現仍活躍於華人教會聖樂界,專心作曲,還不時發表新作。感謝父神,藉著麥牧師的提拔、栽培及引薦,使他在東南亞及澳紐的華人聖樂界中,廣為人所認識,亦為他日後作為一位現代華人聖樂作曲家,奠下美好基礎。
為神來之作譜上樂曲
家兄在新加坡神學院麥希真院長任下,最感榮幸的莫過於能為院長神來之作,譜上樂曲。93年,面對新加坡神學院四十週年及自己卸任榮休在即, 麥牧師在聖靈感動下,根據《啓示錄》一章、五章及十九章,在一週內寫下 《主宰• 羔羊•君王》這部清唱劇的歌詞,並將譜曲的重任委予梅博士。梅博士不負所托,在得悉麥牧師的心意及要求後,透過他獨到的作曲手法,為此清唱劇的三個樂章,分別配上「莊嚴」、「柔和」 及「富麗堂皇」的音樂。全劇最後以麥牧師挑選,梅博士改編的校歌《成為我異象》高潮終結。
樂曲完美地表達了這部作品的主題:「基督是我們的異象」及三個不同的意象:「主宰、羔羊、君王」。麥牧師對他與梅博士攜手合作的這部作品,非常滿意,讃不絕口。「主宰 •羔羊 • 君王」是梅博士的第一部大型作品,在新加坡首演成功,甚獲好評。2000 年埔浸四十週年紀念,同年12月假浸會大學會堂舉行感恩音樂會,梅博士親自指揮埔浸聯合詩班獻唱 《主宰• 羔羊•君王》。當晚的主題是:「榮耀大君王」,而講員正正就是我們所敬愛,亦父亦師亦友的麥希真牧師。
牧師的引薦功不可沒
34年後的今天,梅博士在華人教會芸芸聖樂作曲家中能享有一席位,麥牧師實功不可沒也!麥牧師、梅博士兩位於不同年代,從香港差往新加坡的宣教士,各有所長,亦各有托負,但都能先後為主所用,建立教會,擴展神國。 今天麥牧師在世任務已完畢,安返天家。讓我們在懷念麥牧師之際,一面求主眷顧麥師母及牧師的家人,一面求主堅立麥牧師手所作的工。願一切榮耀頌讚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阿們。
勞伯祥牧師
收到麥牧師的提醒信
1970年代初,那時我在香港的「海外神學院」就讀二年級,麥希真牧師教我們「系統神學」;那是第一次接觸麥牧師,他風趣的教學仍歷歷在目。畢業後第二年,我就移民來了紐約,但很意外地,許多年以後在1990年代的某一天,麥牧師與師母竟親自到紐約「角聲」總部,帶來了親切的勉勵與祝福。還記得那次我向他們分享了心中的負擔,要為老人們建立一個退休後,可與兒孫們一起生活的基督徒社區。我侃侃而談,他們靜靜聆聽,沒有甚麼特別回應;但後來收到麥牧師的親筆信,提醒我要小心實行我的大計,如果開始了這事工,其他很多的事就沒有時間及精力做了。
他沒有否定我當時的夢想,只是提醒我,那可能不是最佳時機,也許還有更重要的事,是要趁精力旺盛的時候去達成的。 事實上,聽了他的勸告後,我就沒有繼續「發夢」了,而「角聲」的幾項最重要發展也相繼推行了 。
勉勵是真誠經過思考
那次,麥牧師夫婦倆顯然是很有默契的,沒有立刻提出質疑,而是後來特別給我寫信,告訴我他們的意見,讓我感到這樣的勉勵是真誠的,是經過思考的,而不僅僅是由於他的寶貴經驗而已。確實,那個讓退休老人有個安享晚年的基督徒社區是好的,但人生的不同時間,應有不同的選擇;當日,我的確要做我那個年齡當作的事。
而今日,當回想起當年麥牧師的智者甘言時,我其實正為著當年的夢想而努力;誠然地,因著主的恩典,加上這些年來累積了的種種人脈力量,情況的確比二十多年前容易得多了。前些時,「角聲」董事會已決定購入一個佔地 80 畝有現成設備的「莊園」,而且已進入簽約階段;若是成功購入,不單可以圓了當日的夢,對於整個「角聲」事工而言,那將會是一個極具意義的發展前景,我為此深深感恩,也謝謝麥牧師師母當年對我的提醒。
麥振榮牧師
交往超過70年,同工同行。得知麥牧師被主接回天家,心中當然有不捨之情,但看他一生的年日,是何等的豐盛,何等的精彩,為呼召他的主,獻上所有,全被主用,帶來豐碩的果實,成為眾人所敬愛的神僕,更是 神所喜悅的忠僕。因此,為他感恩多於憂傷,為神在他身上的恩典作為而讚美多於傷感。
往事點滴
兩位麥牧師亦師亦友
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他不單在自己教會的團契帶動,更影響全香港浸信會的少年團聯會,舉行了在香港史無前例的「十萬單張」佈道行動,向政府民政署申請批准,在港九新界各處,動員數百青少年,身披「信耶穌得永生」的背心,在幾個鐘頭內,向十萬港人派出福音單張,都是當時轟動全城的大事。
50年代初期,因國內政局變動,所有外國的宣教士都要離開國內,看見福音事工在國內突然停頓,築上「鐵幕」,福音的門關閉。浸會一群青年基督徒就起來,組成「邊禱團」的祈禱會,全心專為國內的福音事工向神禱求,繼續使用國內還有不少傳道人,承擔福音遍傳的使命,麥牧師就是發起人之一。我自己後期亦參與這禱告聚會,每週六下午在九龍城浸信會的一個房間,同心跪在主面前向神呼求,特別為國內的傳道人,常提他們名字有王明道先生、邊雲波弟兄、趙西門弟兄、謝模善弟兄、林獻羔弟兄等,常流淚禱求,願神保守他們,繼續使用他們,堅守主道,在艱難的日子,仍冒生命的危險,他們的腳踪走遍國內東西南北,使國內同胞仍有機會得著救恩。提說這些往事,見證麥牧師那份「福音情」、「宣教心」,天父早於年青時已植根在他心底裡。
遠征異邦
與麥牧師和師母交情甚篤
在50年代,教會常舉行佈道會、培靈會,差傳聚會卻較少舉行,更少談及往遠方的宣教事工。在浸信會少年團聯會每年在赤柱聖士提反中學所舉辦的夏令會,都有不少青年人在會中獻身作傳道人。突然得知麥牧師與新婚師母,遠赴新加坡作海外宣教士,對當時我們少年團團友來說,是「大件事」,但從他們分享的見證,清楚知道神的引領,為他們打開「海外宣教」的道路;真的,在那一代的年青基督徒,很難想像可以這樣踏上異地宣教的旅程,我們眾人帶著興奮又不捨的心情,送別他們。這次的海外宣教,原來共有29年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兩地,建立了何等美好的工作果效。
記得在1966年我剛結婚,往新馬渡蜜月,順道到馬來西亞北部的檳城拜訪麥牧師和師母,那時他們是在檳城浸信會神學院事奉,任教務主任。他鄉遇故知,是何等的樂事,那幾天的重聚相交,更作我們的响導,暢遊古雅的檳城,給我們滿有說不盡喜樂,是難忘的一事,是享受他們家中的款待,師母預備了豐富的菜餚,當親嚐住家的老火湯時,卻發現湯中有兩粒「衫鈕」,初以為是南北杏,當時各人都捧腹大笑,久不能停,何等的生活情趣。
碩果豐盈
弟兄姊妹經常相約麥牧師夫婦暢聚
在漫長事主的年日中,麥牧師為神國成就了很多很多難數說的成果。以宣教士身份,初到新加坡時,真的從零開始,以開荒建立教會為心志,結果在8年時間,就創建了三間浸信會;在檳城浸信會神學院事奉時,亦參與建立教會作工。其實,在過去65年的事奉裡,他在世界各地主領的佈道次數之多,難以盡錄,決志信主的福音果子,亦是數以萬計。
在他一生事奉中,最突出的事工,是為神國訓練時代工人,他曾寫了一篇文章,寫出他對神學教育的理念,乃學效保羅的傳道路線,他有自己一個獨特的方程式,以一生可建立10間教會,若能訓練10個神學生,畢業後同樣可以各自建立10間教會,則有100間教會了;若栽培100個傳道人,則有1000間教會產生;若能有1000傳道人被訓練出來,就可能10,000間教會了。看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但他在新加坡神學院17年教導培訓傳道人的工作,神學畢業的早已超過千人了,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專職作傳道、牧養信徒,所成就的工作亦是難以衡量的。他對神國事工發展的願景,都親身竭力地向著標杆努力前行。神果然為他成就大事,他桃李滿天下,福音腳踪遍全球,是神賜給華人教會「傳道人」的典範。
不能不提的,麥牧師本是退下事工重任,並移居多倫多,進入退休的靜態生活中,卻毅然接受新的挑戰,承擔世界華福中心第三屆總幹事一職,此後東奔西走,足跡遍全球,為著帶動全世界華人教會,同心迎向「廣傳福音」的使命。在五年的任期內,不辭勞苦,不避艱辛,奮力推動華人教會「天下一心」的將福音傳遍大地,使眾人佩服不已,藉著他的人脈、心胸、包容、兼愛的動力,為「華福運動」在散居世界各地眾華人教會,在福音事工上帶來深遠的影響力。
最後,當在2004年為杼解華人教會的「教牧荒」,不少教牧同工提出在加國創建華人神學訓練事工的可能性,因教會不斷在成長中,沒有牧者負起牧養信徒,如何使教會增長?剛好麥牧師已移居多倫多,在醞釀這事工時,他藉著多年的神學教育經驗及理念,鼎力支持並親身加入籌委成員,強化了眾人的信心,先組成「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繼後產生了「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初創校時更參與講師行列,經十多年的發展,已橫跨加國有溫哥華、卡加里及多倫多的校區,已有約二百多畢業神學生,在不同地區華人教會負起牧養職事。「加神」有今日的發展,是麥牧師對加拿大華人教會的極大貢獻,雖然,他有數不完的職銜,但「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董事會榮譽主席,相信這是最後的一個了。
末了的話
左起:李非吾牧師夫婦、黃暢豪牧師夫婦
麥希真牧師夫婦、麥振榮牧師
麥牧師雖然離開,但確是《聖經》所描述的一種人——「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真的,他留下了這些寶貴又豐富的屬靈話語,使這一代人受用不盡。緬懷他的一生,在神的手中模造成為 祂合用又大用的器皿,活出這麼豐盛生命,確是我作為後隨者,一個不可多得的學習榜樣。
吳克定牧師
在廣蔭護老院
*善用音帶佈道系列
早年還未當牧師, 仍是醫生在診斷治療病人, 或去醫院巡房探病時, 已經常常運用麥牧師所創作的《幸福的人生》卡式録音帶佈道系列, 總共24講,每一題目連聖經講解、生活例證等不超過20分鐘, 生動風趣, 說服力強;而且每次都以邀請人接受耶穌為救主作結, 非常勵志。對轉播的傳送者也是一種佈道技巧訓練,筆者本人亦得益良多, 也曾有病人因此決志信主, 唯一麻煩是要帶一個小型録音機,但來到今天就已經是人手一機, 可見麥牧師那時已經懂得善用科技, 站在時代尖端了!
*徒孫遍地桃李天下
1953麥牧師師母去新加坡宣教時都只有23歲
筆者曾有幸多次在世界各地作短宣培訓事奉, 卻常在各處碰到不同神的僕人使女,無論是牧者、宣教士、神學院教授或老師、社會領袖賢達等, 都是麥希真牧師的門生, 或是星加坡神學院,或是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或是分佈在星、港、加、美等他曾牧養講道的教會, 簡直是桃李滿天下!可見只要有忠僕傳遞聖言, 神的道像雨雪從天降下並不返回, 滋潤地土,發芽結實, 結果纍纍, 也不徒然返回!
*胸懷普世加國情濃
認出誰是麥希真嗎
*流淚撒種歡呼收割
教會五十週年
*老夫老妻儼如戀人
教會六十週年
譚品立牧師
認識麥希真牧師超過三十年,雖然沒有正式修過他神學院的課,也不曾作過他的學生,但在這些年日間,他對我的事奉和人生有四方面的啟迪,也大大幫助了我日後的事奉,更成為我的榜樣。
1. 學到講道「招式」
我第一次見麥牧師是在1988年唐人街的華人福音堂。當時我剛出來做傳道,而他則是星加坡神學院院長,他前來加拿大傳講異象。當日麥牧師在我的教會福音堂講道,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輕鬆幽默的內容講解,獨特的表達方式,引得在場的老人家哄堂大笑,當然沒有一個人在打瞌睡。我即時領悟到,原來講道也可以加插一些輕鬆笑話,再配合聖經的真理,這也成為我日後講道的一種 style(模式 ) 。這是跟麥牧師學來的講道「招式」。
2. 順服神的呼召
1996年我離開華人福音堂,植堂成立恩典福音堂。 當時堂址已經建好,而每月的教牧同工會亦在我們的教會舉行,作為一個小傳道的我有點自鳴得意;當年麥牧師被委任為世界華福總幹事,而他的差遣禮也是在恩典福音堂舉行,當時有很多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到來,令我感到很是光榮。殊不知聽了麥牧師的分享後,才知道事奉的路尚長,距離目標還遠。 麥牧師提到自己本身是一個宣教士, 從香港去到東南亞牧會開荒,再進神學院教書進修。本來他在星加坡神學院卸下院長職務後,就可退休安享晚年,但當時年紀不輕的他,居然選擇再重新出發,挑起世界華福總幹事的重任。這給我看見事奉的人需要有眼光,豁達的胸襟,不單只是困在教會四堵牆裡面,而是要順服神的呼召,勇敢踏上神指示的路,這些話大大鼓勵了我。 當晚,麥牧師在我的《聖經》上寫了一節經文, 而且還簽了名。他用的是《加拉太書》2章20節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經文講到保羅的啟示、心聲、呼召和異象,麥牧師跟保羅的人生很相似,他願意順服神的呼召,迎難而上。對當時我這個小牧師來說,實在是很大的提醒!我也要學習順服,要等候神的呼召!
3. 給年輕人鼓勵
在神奇妙的帶領下,1998年我進入「恩雨之聲」出任總幹事, 當時麥牧師是我們的顧問。一天晚上我們在一位董事家裡開會和用膳,進餐前眾董事當然是邀請德高望重的麥牧師作謝飯禱告,而麥牧師卻說:「不用了,請譚牧師祈禱吧 !」我看得出麥牧師把機會留給我,就是想給我特別的鼓勵和信心。之後,董事要求我講出一些新計劃,對完全沒有機構事奉經驗的我而言,著實有點怯場,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麥牧師和麥師母一直對著我展示笑臉,而且不時點頭示意認同和支持,使我信心大增。麥師母有時又會在旁加一句,說:「譚牧師你很棒,是不是做過傳媒的?」自知在傳媒方面完全沒有經驗,只是麥師母給這個年輕人一點鼓勵而已,至今仍心存感激。
4. 靈力仍然很強
2016年年底,麥牧師已經搬回香港在老人院居住。我們去探訪他,並進行一些訪問拍攝。開始時,我想牧師在老人院應該比較清閒,不需要牧會嘛!想不到當日下午兩點,來到麥牧師住的那層樓,驚訝地發現有很多人(不是老人)擠在那裡。原來好些人是會約麥牧師傾談的,怪不得眼前所見,就像病人看醫生輪診一樣,排隊的人龍可不短呢!比預約時間早一點到的我們,只好耐心地等候。 當時麥牧師的一隻眼睛已經看不見,耳朵有時也會聽不清楚,可是在我們開拍時,他說話跟以前一樣,思路清晰,用詞精準,流暢無誤,完全不用NG,可見他身體雖然軟弱,靈力仍然很強。不愧為神重用的僕人,一生祝福和幫助了無數的人,我正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多謝你,麥牧師!
區牧師夫婦(後排最左)與麥牧師
及高雲漢牧師(前排)相聚
區應毓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聯校校長
麥希真牧師的一生留下佳美的腳蹤,回想過去四十多年來的交往,心中充滿感恩。我在美國的時候,邀請過他到我事奉的教會講道;他邀請我去新加坡事奉,我在菲律賓的時候,也曾邀請他前來講學事奉。後來,我們在多倫多時,一起同心在教會、神學協會、神學院事奉。驀然回首,緬懷往事,我在麥牧師身上有三個感悟,也是他一生的傳承。
一、順服神的帶領 ——非人磨墨乃墨磨人
麥牧師一生歷經在世界各地多處事奉的工場和事奉的範圍,無論是在香港、或馬來西亞、或在美國進修、或到新加坡事奉、或退休後在多倫多撰寫《基督工人系列》,以及任城北華人基督教會顧問牧師、或世界華福中心等事奉;每一個轉折階段都有神的帶領,他乃是信靠順服,無怨無求地隨遇而安,心存恩感,擺上最好的事奉。他常常勸勉神學生和教牧同工,我們的事奉百分之一百是神的工作,完全出於神的作為與能力;同時,百分之一百也是人的工作,工人需要全然努力以赴,一點也不能閒懶,不結果子。這是何等寶貴的教導,也是麥牧師一生事奉經驗的結晶。正如蘇軾的詩所言:「非人磨墨墨磨人」,每一個經歷都是神在磨練我們,使我們更成長、成熟、成聖。
加神同學校友聚會合照
二、培育後進 ——長江前浪帶後浪
麥牧師在南洋植了六間教會,有一回神感動他,他盡一生所能可以植十間教會;但若培育十個、或一百個、或一千個像他一樣可以植十間教會的傳道人,那麼麥牧師一生就可以藉著這些所栽培出來的同工植更多堂會。於是,他在新加坡神學院有十七年的歲月,培育了超過一千名傳道人。後來,他的接班人沈立德牧師,在七年內就培育了一千個傳道人。故此,麥牧師常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跟高雲漢牧師一起聯同其他同工,在多倫多建立加拿大華人神學協會,並且推動加拿大華人神學院的建立。高牧師也經常對神學生和華基聯會的同工說:你們的成功也就是我的成功。我想長江的波濤不斷向前推進,並不是後起之秀將前人推走;而是「長江前浪帶後浪」,前輩們帶著後起的出來事奉,薪火相傳地傳承下去。
三、一生忠心事主 ——夕陽無限好,那怕近黃昏
麥牧師在事奉六十週年紀念聚會時,描述他一生的事奉盡是神的恩典。他61歲時從新加坡神學院退休,然後用了四年時間撰寫了十本《基督工人系列》的叢書,洋洋大觀共一百萬字的巨著。之後,他於65歲時有五年時間任華福總幹事,奔走世界各地,推動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70歲以後,仍然在加拿大華人神學院任教,並在各地教會講道。後來,眼睛近乎失視,仍憑著記憶講道、教導、輔導。麥牧師一生忠心事主,並不惋嘆地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是,夕陽最絢麗的時刻在於黃昏,「那怕近黃昏」。
譚文鈞牧師 世界華福加拿大聯區總幹事
懷念麥希真牧師,一位普世華人教會的優秀領導者。優秀領導者沒有計劃要勇敢,但可以選擇勇敢,當遇到困難或面對逆境時表現出勇氣。麥牧師從宣教士、院牧、神學院院長等,又成為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事奉人生中每一轉變的步伐都需要勇氣,體現非凡的領導力。
在此簡略分享個人認識麥牧師作為優秀領導牧者的三方面:
譚文鈞牧師夫婦跟麥牧師夫婦
1.優秀的領導者將跟隨者變成領導者,意識到走未來的路需要許多勉導。
1996年夏,感謝神讓我代表華福加東北區區委會,從渥太華去到香港參加五年一度的世界華福大會,當年正是麥希真牧師接任世界華福總幹事的一年。1997年麥牧師到訪渥太華,被安排在不同教會主領聚會,之後我亦駕車陪伴麥牧師前往滿地可,同樣探訪眾教牧同工,有美好交通。在駕駛的兩小時裡,親向麥牧師請教釋經講道的技巧,得麥牧師殷勤指點,對講道的演繹法及歸納法的交义應用有更深入了解。這次的相處事奉,可視為一寶貴的勉導經歷。
2.優秀的領導者是真老師,對他們的教導工作充滿熱情,幫助他人學習並實現他們從神領受的目標使命。
2002-2005年間,麥希真牧師聯同高雲漢牧師,本著華福精神,牽頭推動加國華人教會成立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 (加協),目的是要建立一所由華人教會自主自決的神學院。期間我是在加協擔任董事會文書一職(到如今仍是),在兩位牧者的帶領之下,加協主導了無數次的異象分享會及籌備委員會會議,有幸學習如何在跨宗派教會群體裡謙卑服侍。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自2006年成立至今,已有超過200位神學畢業生在加拿大及世界各地牧會事奉,麥牧師作為神學院老師,確實是桃李滿天下。
3.優秀的領導者是富有前瞻性,展望未來並努力使未來願景成為現實。
2019年8月,第二次和譚師母回到香港,探望已經入住老人護理院數年但仍精神飽滿的麥牧師及麥師母,我們還特別買了麥牧師喜歡吃的雪糕去。在慰問言談之間,提及在多倫多時曾經得到麥牧師的鼓勵,以致更有信心接受世界華福加拿大聯區總幹事一職的挑戰。當時麥牧師說他眼睛雖然看不見,但期待麥師母每月一次把加拿大華福的通訊電郵讀給他聽,真切關心加國華人教會如何實踐「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這大使命願景!
麥希真牧師一生的使命是要將《福音遍傳天下》,願您我共勉之!
陳琛儀牧師
與麥牧师夫婦及麥之慰合照
《獅子大王》喻道故事
麥牧師給我的恩典和慈愛,到最後一刻都是一樣,深深感動我的心,也激勵我繼續去愛神、愛人、愛傳福音。麥牧師是我的四姑丈,師母是我爸爸的四妹,他待我這個姨甥特別好,可能是因為我們性情相近,他很喜歡幫助和教導我,我也深深感激他。
在去年12月聖誕前,我打電話給麥牧師,告訴他我想不起他曾講過《獅子大王》的喻道故事之意義。90歲的老人,竟能即時不假思索地給我解釋——在森林裡「百獸之王」獅子,有一天,抓著一隻小老鼠要把牠吃掉。牧師有聲有色地扮演小老鼠求情說:「獅子大王,獅子大王,請你放過我,有一天我必會報答你。」「你這小老鼠,你能報答我甚麼?不過見你如此細小,我吃了也不飽,那我就放過你吧!」有一天,獅子大王一不小心掉進獵人佈下的網羅裡,不能動彈,眼看無望得脫;忽然,小老鼠出現,「獅子大王,獅子大王,不要怕,我會救你出來。」不一會兒,小老鼠帶了一大群鼠同伴來,合力把網咬出一大洞,獅子大王呼呼一聲,跳離網逃生了。
回港探望麥牧師及三位姑姑
我捨不得沒有了他
牧師把這個故事講得非常生動,我不敢相信是一位90歲的老牧師在講故事。牧師對我說,這故事教導我們,不要看自己微小,不能給神使用,天父能用我們每一個人,去引領他人認識基督的福音,讓人的生命不再一樣。他扮演獅子大王呼呼一叫的聲音,常存在我的腦海裡。 麥牧師離開我們返回天家,我捨不得沒有了他,失去了一位能了解和明白我的姑丈、牧長和朋友,也失去了隨時隨地可以用電話找他傾談的機會,我很懷念他!
曾永光牧師 (加拿大聖言資源中心 客席講師)
曾牧師與麥牧師暢談甚歡
帶頭哈哈大笑
在我們眾多的神學院老師中,給我們印象最深,又是我們最熟悉,對我們最坦誠,最關心,最支持的老師,莫過於麥希真牧師了。 回想在海外神學院時,院長很愛學生,要求也高,平日大家都很嚴肅;然而,在我們的老師中,有一位不但教導精闢,清晰條理,更富幽默感,常使我們捧腹大笑,而他更是那個帶頭哈哈大笑的人,麥牧師是也。 記得畢業前不久,在學院外的巴士站恰與麥牧師一同候車。當時他向我分享預備赴美深造的計劃,特別要研究如何更有效傳福音;那次短短的分享,給我很大鼓勵——我也必須一生努力裝備自己,更給主大大使用。 進入工場後,曾多次在教會中聽到麥牧師的信息,每次都振奮人心,激勵眾人委身事主,佈道宣教。
麥牧師和師母
關心靈命心志
2002年我和師母從美國搬到多倫多,在北約華人浸信會牧會。我們邀請麥牧師夫婦、李非吾牧師夫婦等幾位到舍下同聚共餐;不久,麥牧師便邀我們一群海外神學院的校友,到他的新公寓吃飯,得嚐麥師母的廚藝,尤以「清湯牛腩」美味留香。麥牧師對學生們的關愛,使我們深受感動。也許因為北約華人浸信會曾支持他在世界華福會中心的事奉,也許是師生的關係,更深信是出於神的感動,麥牧師鼎力支持北約建新堂計劃。在多次的異象分享晚宴中,麥牧師擔任講員,呼籲大家為福音齊心努力,代禱和奉獻。因他的鼓勵支持,我們在建堂經費上,都經歷到神極其豐盛的恩典。
曾牧師夫婦與麥牧師夫婦
給予鼓勵支持
兩老相擁
在聖言資源中心加拿大分會成立典禮中,麥希真牧師強調這時代需要「第二次的聖經回歸運動」。他認同聖言資源中心的宗旨:「致力實踐、建基聖言」,並鼓勵我們努力回到神的話語上。因他的鼓勵與支持,我亦在退休後,清楚神的引導,加入「聖言」事工團隊,專注教導及培訓事工,但我永不會忘記麥牧師對我的提醒,要一生努力佈道宣教。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 麥牧師不單是我們十分尊敬的前輩, 亦是人人喜歡親近的朋友。他很懂得捕捉生活的樂趣,特別愛吃美食。他是第一個介紹我們吃Fish & Chips的人,以後我也愛上Fish & Chips;他也喜歡為我們推介美味餐館,猶記得我們和傅大衛牧師夫婦,一同邀約麥牧師和師母去上海館子,我們邊吃邊聊 ,真是開心! 麥牧師的人生也提醒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他是我們的恩師,是親愛的朋友, 我們永遠懷念他!
黃可順牧師
在廣蔭頣養院相聚
每次回港必往探望麥希真牧師和師母。麥牧師常說,我們都是來自同一條多倫多村。儘管麥牧師、師母在頣養院每天接待許多訪客,他們對鄕里到來,總是願意湊出時間的。最近想起一些陳年往事:
手繪畫
四十多年前吧!麥牧師來舍下用餐,吃喝暢談,三個女兒年幼,麥牧師看見一個女兒坐得不耐煩,二話不說,拿起筆來,在餐巾上邊談話邊畫她的肖像,女孩子頓時目瞪口呆,想不到自己躍然紙上,維妙維肖,三女兒都投上敬佩的眼神!
電燈膽
在麥牧師還在香港華福會事奉時,一次回港約他們見面。牧師說:我們計劃到太平山頂餐廳午膳,聞説這古舊的地標快要改建, 把握時機舊地重遊好嗎?這提議我們當然答應。在享受風景和美味時,麥牧師忽然說, :今天是他們結婚週年紀念日!我們歡欣祝賀, 卻是萬二分的尷尬, 竟然作了「電燈膽」(意指「夾在他們中間,破壞氣氛)。
黃暢豪師母和李非吾師母都同住一層樓
咖哩雞
麥牧師師母來多倫多定居後,一次邀請我們往他們家吃飯,並說菜色簡單。其中一味「咖哩雞」特別好吃,我們很是欣賞。麥牧師説,在對面酒樓買了白切雞,加上買兩盒咖哩汁,放入些配料,不就是自製的咖哩鷄嗎? 誰說大牧師不下㕑!
麥牧師,從您處領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教導,您對上帝的忠誠,對後輩的竉愛,成為我們永遠的懷念!
鄭貽富博士牧師
月前當麥牧還在醫院時,見到他和麥師母接受他女兒訪問的視頻,他還很幽默的說道:可能神很快要讓他回天家。這不要緊,表示做完在地上所托付的事工,到時就去天上支取他的 「人工」(薪酬) , 作工的果效也要隨著他 (啟示錄14章13節)。
回想過去,與麥牧師的有不少良好的合作。
麥牧師常到神學院授課
多才多藝的傳道人
我第一次接觸麥牧師,可追溯到1968年。那時我從香港建道神學院畢業後,回到印尼自己的母會 (印尼萬隆佳音堂 ) 當傳道人。1968是我們母會十週年會慶,請到來自香港的麥希真牧師,他還答應主領十天的培靈會,講十堂道;後來聽聞他也是很好的 「佈道會講員」,再請他多講十晚的佈道會,他也欣然答應了。又有人向我透露,麥牧師還會彈樂器,也會獨唱,每次領會都很吸引聽眾,何不請他多領十天的晨禱聚會?麥牧師竟然也答應。他一到印尼,青年人見到他,印象深刻,因為他為人和親,說話風趣,對聖經道理又很熟悉,於是青年弟兄姐妹要我請他多開十堂聖經問題解答。在大家盛情邀請下,他微微笑,又點頭答應。不過,這次以後,他無論到那裡領會,都會述說在印尼萬隆這件事。他提說時還不吝嗇地 「歸功」於我:「大家要注意,若鄭貽富邀請你到印尼領會,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因為邀請講十堂,頓時會變成要四十堂道。」我那敢如此輕易地 「邀功」,所以每次都說:「對不起,這不能怪我!要怪,就怪神為甚麼給你這麼多恩賜!」
年輕的麥牧師和鄭貽富
服事眾人的好牧者
像麥牧師這樣的名牧,世界各地要他領會的邀請信必是紛至沓來,他忙得不可開交,不在話下;但麥牧有一句名言:「人對你有所要求時,就算在你極度繁忙,看來不可能作的情形下,不要立刻說『不』。要學習回答說:『我試試看』。」多人 (我包括在內)會想,這該是隨口而出推搪的語句吧!現在回頭看,我們都錯了,那是麥牧想幫忙憑信心的承諾。
記得2011年我在巴拿馬的「中南美洲聖經學院」,要舉辦第一屆全巴拿馬華人教牧同工退修會,大膽邀請麥牧師主領,順便教課,他欣然答應。其實他當時因眼疾,行動不很方便,幸得女兒麥之華陪同一起去。
不曉得是我以前在印尼的經驗,或是多年事奉學到的秘訣 ——機會不可錯過,現在請到靈命充沛、屬靈學識豐富的良牧,若不把他榨到點滴不剩,那便是 「對不起自己」。於是在巴拿馬兩週時間,給麥牧安排滿滿的節目—主領兩整天的聚會,講20堂 (50分鐘) 的課,主領6堂信徒講座,最後用兩天半的時間,在全巴拿馬聯合退修會講5堂道。此外,另在兩個主日,在5間華人教會主日崇拜證道。寫到這裡,心中產生兩個感觸:*2011年4 月11至25日那兩週,巴拿馬信徒們真有福!試問,十年後的今天,落在心中的道種有沒有 「向下札根,向上結果」?*麥牧師將自己一生擺上,給主使用。他的人生堪為「眾人的良範」。我們可敢步麥牧後塵,「向神求大事,為神作大工」?(借用William Carey名言: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
陸倫泉牧師
今早上收到消息,麥牧師已經在主懷抱當中。雖然我跟牧師不算是太稔熟,但是他低調的風格和幽默的說話,卻是常在我心中。 他曾經跟我說過一句開塲的話: 「好耐冇見,睇來睇去你都係舊時一樣樣。」他懂得如何敏銳地,跟那種人就說那種合宜的話,他了解我是相對年青的,是可以講笑的。他的記性亦特別犀利,在多倫多的同工會當中,他竟然會記得我是跟李牧師一起事奉。 麥牧師在華福的鐵磨鐵信箱,完全彰顯了他在神裡面的屬靈敏銳和智慧。牧師和師母在華人教會當中有相當大的實戰貢獻,他們架建了很多的橋樑,裝備了很多的工人領袖。麥牧師是我一位好牧羊人的榜樣。我衷心地感謝神,我亦掛念他— —特別是他精靈風趣的性格和語調...喎。
黃廣頤牧師
麥希真牧師的離開,我們都感到若有所失,因他是我們心中最敬重的屬靈長者。他蒙主呼召,一生為神重用,曾任宣教士、牧者、神學院院長、世界華福會總幹事,以及眾多教會及機構的顧問和董事;然而,他卻是一個非常風趣、平易近人的屬靈父親,他的生命滿有主的見證,他誠然為我們留下一份永不磨滅的美好回憶。
大學院牧 彈琴平亂
後六十年代,麥牧師曾出任浸會學院 (現正名為浸會大學) 院牧。其間在早會上,常有些頑皮的同學搞事搗亂,偷偷把詩集大力地夾著拍打,故意在安靜的氣氛下發出聲音,此起彼落擾人非常;但麥牧師卻用愛心忍耐相待,遇上情況惡劣時,他便走到台上的鋼琴前,彈一首歌讓大家安靜下來。牧者心腸的表現,感動了在座不少的同學,也影響很多人後來成為教會領袖、牧者、執事,甚至是神學院院長。
攻讀博士 生活師傅
1974年,麥牧師於美國德州西南浸信會神學院攻讀博士,同期還有張真光牧師、張之信牧師、鍾恩光師母、仇笑紅姑娘等,而師母和我也同期在校攻讀碩士,大家都住在宿舍。一天,麥牧師在廚房大展身手,更給我們示範如何一邊煮、一邊洗碗碟的省時「絕招」,叫我們大開眼界,獲益良多;自此我們便得了「秘笈」,後來更成為習慣,一直沿用至今。麥牧師不單是我們的屬靈父親,也是我們的生活師傅。在神學院那段日子,麥牧師灌錄了多輯《幸福人生》佈道錄音帶,開展簡易錄音帶佈道事工,以此訓練眾教會如何推動個人佈道,成為多人的祝福。
多市歡樂 師生敘舊
卸任新加坡神學院院長工作後,麥牧師便移居多倫多。他在城北華基教會作顧問牧師,也曾在我們麥城華人浸信會當義務顧問牧師。他悉心教導,訓練領袖,常提點我們要愛群羊如同愛自己子女,要有主耶穌大牧者的心腸。這麼多年來,麥牧師一直提攜年輕牧者,堪稱眾牧者之「真正牧師教師」。有一次,麥牧師在與我閒談間,數算在多市居住的舊學生,隨即便邀請我們這班同學吃飯敘舊,這對老人家就是那麼親切窩心。自此,這班浸會人便自動自覺每年一至兩次邀請麥牧師和師母共進晚餐,聽他的教誨和笑聲,滿足矣。回想起來,那是多麼歡樂值得感恩的日子!又有一次跟他聊天。麥牧師說,若有一天他知道主要召他回天家時,他便會舉起雙手,大聲說:「感謝主!」當時,他的女兒風趣地問:「假如說了一次但時間未到又未死去,怎麼辦?」麥牧師笑著回答:「我便更大聲地再說『感謝主!感謝主!』,直到主說『夠了,時間到了!』我便能安然被主接回天家囉!」很想知道麥牧師在離世的時候,可有說了很多次「感謝主」呢?好,到天家相聚時,記得要問他。
在多倫多麥牧師與他在浸大做院牧時的同學吃飯
在黃廣頤家中麥牧師與各舊同學聚會
陳喜謙牧師在香港缷任交棒給下一任麥牧師作世界華福總幹事
1974年麥牧師在美國德州西南浸信會神學院修讀博士。相中有張之信牧師、韋理信博士、黃超信姊妹 及黃廣頤牧師夫婦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