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選科大學問
大學選科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有人說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要是父母完全不理,17、18歲的孩子真的明白自己嗎?他們了解興趣和職業的分別嗎?他們想過要有怎樣的人生嗎?另一方面,父母若完全取代孩子去做升學決定,有時只求將來生活安穩,但誰又能保證當會計師、醫生,人生就真的美滿幸福?說到底,父母最終都想孩子快樂,希望他們做自己的理想工作,究竟這條路怎樣走?箇中大有學問。本報訪問了四位年輕人,他們都直言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但在求學過程中亦有過迷惘和掙扎,跌跌撞撞終於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1)收入及福利 (income and benefits)
•收入(對比其他職業的收入中位數)
•福利(有公積金、有薪病假和假期、傷殘保險、醫療和牙醫保險、勞工賠償、分娩後或遣散福利嗎?)
2)職業前景(career prospects)
• 就業保障(這份工作容易失去嗎?)
• 職業前景(有晉升機會嗎?)
3)工作量(work intensity)
• 工作量的要求(工作量能否負荷?)
• 工作速度(是否經常不能在上班時間內完成工作?)
4)工作時間的質量(working-time quality)
• 不確定的時間表(是否有輪班、隨叫隨到或轉變工種等情況?)
• 時間安排(可否自己決定上班及下班時間?)
• 彈性(是否容易安排1至2小時的空檔處理私人事務?)
5)技能和酌情權(skills and discretion)
• 自主權(可以選擇工作的先後次序嗎?有機會為決策提供意見嗎?)
• 受訓機會(僱主有提供正式的受訓機會,或非正式的在職訓練嗎?)
6)社交環境(social environment)
• 不良社交行為(在工作上是否經歷語言、性或肢體暴力?)
•管理層的支持(得到上司的支持嗎?在職期間有得到正規的工作評估嗎?)
•集體代表(有集體協議及工會合約保障嗎?)
統計局用這6個指標去衡量加拿大的就業市場,發覺不同工種有不同表現,例如從事醫護工作的人,他們在收入及福利這一項上都不錯,但在工作量、工作時間的質量、社交環境這幾方面則不達標,從事教育行業的人也有這種情況。然而,在各方面都不達標的有餐飲業及個人服務行業。相反,從事金融及其他專業行業的人,在工作前景、彈性和自主性上都超逾指標,而公共行政人員更幾乎在所有方面都達標,成為名副其實的「好」工。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