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經濟巨匠卡德根仍在加國
加拿大經濟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卡德
卡德早於1995年已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該獎由美國經濟協會頒予美國40歲以下最傑出的經濟學家,每兩年頒發一次,這是除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外最著名的經濟學獎。
於1956年在安省貴湖市出生的卡德,父母是奶農。1978年獲加國皇后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83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長期勞動合同的指數化》。畢業後,於1982年至1983年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商業經濟學助理教授;1983年至1997年任教於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哈佛等頂尖學府;之後轉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最低工資是經濟學界以至政界中爭議最大的議題之一。雖然普羅大眾認為,最低工資法是保障工人基本權益和福利的一項法律,但不少經濟學家對此並不熱衷支持,甚至反對;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一直指斥最低工資法為惡法,其邏輯十分直接:最低工資法確保了工人的最低工資,只是企業東主僱請員工時就更加猶豫,因此,整個勞動市場的就業需求便會下降,失業率自然上升。
不過,卡德和克魯格以「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的研究,作出了有力反證。「倍差法」假設在現實當中有兩組觀察對象,一組是接受了政策的控制組,另一組則是沒有接受政策的對照組。在政策實施前,兩個組在表現上有所差別;在政策引入後,這種差別會有怎樣的變化;從統計上看,差別的變化就是政策的效應。
(一)最低工資法不僅提高了加州低收人群體的收入,還提高了該州原本工資超過最低工資的工人收入。
(二)加州大部分低工資人群的就業情況,並沒有受到影響。
換言之,最低工資法沒有帶來很多經濟學家擔心不利勞動市場的情況。《經濟學人》雜誌提到,1992年時一份針對美國經濟學者組成的「美國經濟學會」的調查顯示,七成九的成員同意,以法律規定最低工資,會使年輕低技能勞工失業率上升,他們當時的認知大致基於經濟學傳統供需觀念。到了2000年,只有四成六學會成員同意,最低工資法會推高失業率,這基本上是因為卡德和克魯格的研究結果。
卡德和克魯格的論文發表後引起的重大反響,不單在論證上,還在研究方法上。在卡德和合作者的推動下,包括「倍差法」在內的因果推斷方法開始登堂入室,成為了經濟學界的主流方法。
另外,卡德在教育投入與教育回報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上,同樣提供了有影響力的實證分析。卡德和克魯格通過分析,最終證明教育投入與教育回報存在顯著正相關性。他們的結論不僅在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還影響各國政府繼續對教育投入的高度支持。
卡德在接受加國《環球郵報》採訪時表示,他仍然是加拿大公民,家人仍然住在他長大的農場,雖然身在美國,但對祖家還滿有感情。他說:「當年我獲得加拿大的獎學金,在美國讀研究院學位,對此非常感激。我在加拿大接受了良好的高中和大學教育,加國的數據對我研究很有幫助,我也有很多加拿大朋友、同事和以前的學生,因此很尊重和喜愛這個國家。」相信加人亦以卡德這位諾貝爾 經濟巨匠為榮。
蔡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