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死掉的是人性--評最新德國電影《西線無戰事》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
就在這個秋天,伴著俄烏戰爭的炮火聲,德國推出了一部關於戰爭的力作--《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影片一上映,就得到了廣泛好評。不知俄烏戰爭的背景是否給它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烘托?
「絞肉機」之稱的一戰
電影改編於同名德國小說,曾經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搬上銀幕,小說與電影雙雙大獲成功,一同名垂青史,以至過了將近百年才有這第二次的重拍。隔著百年時光,對比人類最早的一場現代化戰爭,與此時正在進行的全面高精尖技術下的俄烏之戰:星鏈聯網、空中無人機投彈、遠程精準攻擊......你除了驚歎人類在摧毀對方的能力上突飛猛進之外,在人性的各個方面,在各國政治的種種操作上,你都看不到有任何提升;或許,這就是《西線無戰事》今天依然有意義的理由吧!影片開始有一個不算短的序曲部分。戰鬥在激烈地進行中,一位有著典型德國人名字的年輕戰士「海德里希」與所有德兵一起躍出泥濘骯髒的戰壕,奉命向敵陣衝鋒。眾所周知,這是有「絞肉機」之稱的一戰啊,守方據有絕對優勢,換句話說就是「誰進攻,誰死亡」。海德里希周邊的戰友一個個跑著跑著,突然血光一閃就倒下了,子彈呼嘯,如死神的利箭。死者的屍體繼續被子彈打中,如同打在麻袋沙包上--幾分鐘前還鮮活的戰士,已如塵土委地。最後,海德里希也如他們一樣,被一顆流彈擊中,半張著眼睛,氣息漸漸失去,生命隱入塵煙。低角度拍攝的戰場全景裡,大地厚重無聲,上面硝煙滾滾,連一隻鳥也不曾飛過......
你們將帶著榮譽歸回
接著兩場似乎是沒甚麼相干的內容。一是後方女工在半軍事化組織下,緊張清洗滿是血污的軍衣,然後修補翻新;二是某長官對上百名只有十幾歲的高中生鼓動參戰:「德軍幾周就會打進巴黎,你們將帶著榮譽歸回!」這些孩子被他的話語激動得滿眼發光,恨不得立時身赴前線,走進榮耀!影片主人公保羅出現,他是這群孩子之一,相信所聽到的每一句話;他假冒父親簽字,使自己能與同學一起入伍。領到軍裝時,保羅發現上面「海德里希」的名字,問是不是搞錯了?發軍裝的官員隨手一撕,說「那人尺寸不合適」,遞還保羅。於是,這位曾咧嘴開懷大笑的孩子,揣著長官賦予他的夢想,走進了1918年一戰尾聲......你也許會奇怪,這電影講述的是第一場世界大戰對吧?至少也是最艱苦的西線戰場對吧?至少也是雙方投入數百旅團的大規模交戰對吧?為甚麼導演卻定意用保羅這樣一個對戰爭幾乎一無所知的新兵作敘述主體?為甚麼要把視角放得這麼低呢?但是,如果你懂得《莊子》裡的「每下愈況」一語,就能得知導演深意了。這句被改為「每況愈下」的成語,它原先的意思是:越是往最基礎最底層去看,才越能把握到整個局面的真實狀況。
進行最黑暗降維打擊
一戰,是傳統戰爭與現代戰爭的分水嶺。機槍、坦克、飛機、火焰噴射器、化學毒劑......都是第一次投入戰場,取代了幾千年來的弓弩、利劍、盾牌、長矛;然而,在歐洲人的文化記憶裡,戰爭還停留在悲壯的史詩感中,他們依然嚮往個人英雄主義,以及戰爭帶來的尊重、榮譽、功名與不朽。這樣,他們差不多是帶著中世紀式的戰爭意識,投身於沒有英雄、沒有尊重與榮譽的現代化一戰。這可以說是對「有靈的活人」進行最黑暗的降維打擊,使之單單只剩下血肉,滾在污泥之中。所以,這部兩個多小時的戰爭片《西線無戰事》看完,你不見一個英雄,你只看見死人和行將就死之人。這個叫保羅的小兵,他終究沒有走出一戰,而死在停戰的那個時刻。戰爭的性質改變了。過往那種「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的歡呼與光榮,在現代戰爭中幾乎蕩然無存。在傷亡率超過75%的交戰裡,你想機槍手會為成排成排的人死在他連續掃射中而無比自豪嗎?我聯想到YouTube的一個視頻,被遠端擊中的俄羅斯坦克裡,連滾帶爬地跑出一個活人,在無遮無攔的烏克蘭平原上,他躲向一小片灌木叢,很快,他被擊斃了,動也不動。無數人看到了這一幕,評論中有大量戲笑之語,彷彿他們看到的是電視片裡的一個鏡頭。
突出點是骯髒與死亡
戰爭,從來都是歷史敘述中濃墨重筆的篇章。導演正是準確地捕捉到這一質的改變,要人們透過此片,重新認識這一場過往的世界大戰爭,並因此凝思當下的俄烏之戰,以及未來不確定的戰爭。所以,在《西線無戰事》裡看不見高揚的軍旗,看不見建功立業的志氣,看不見戰後哪怕累得渾身發抖,仍內心充滿勝利的喜悅。此片給你的所見所感,第一個突出特點是「骯髒」,主人公的手從來沒有乾淨過,哪怕他們吃東西的時候,他們如老鼠一樣住在污水橫流的戰壕掩體中,唯一一塊乾淨的帕子,是搶劫法國家庭時偷來的女人物品,士兵們伸出髒手傳遞,輪流去嗅上面的味道,到影片結束時,這塊帕子已經髒不可睹了.........影片裡的幾次重頭戲,毫無疑問,是關於「死亡」。保羅在肉搏戰中與一法軍相遇,他們扭打成一團,各人對眼前的陌生人視若世仇,拼盡一切所能致對方於死地。最後,保羅搶先刺死那個法國人,一刀又一刀,眼看他口流血沫,喉嚨裡發出「咯嘍」聲,保羅怕聲音招來其他法軍,急忙抓起泥巴塞住那人的口。那人漸漸死去,保羅平安了。就在這時,保羅才頭一次意識到那是一個人,他又忍不住去救他,從他口裡掏出泥來......那人還是在他眼前死了。保羅翻開那人的口袋,掏出皮夾中的證件、家庭照片,兩手抖抖地捧著這些東西,對他所殺死的人承諾:「你的家,你的妻子,我保證,我保證......」
戰爭摧毀身體和希望
「肉體」,是影片裡的另一個主要內容,先後兩次記敘保羅和同伴偷法國老鄉家的東西;特別是第一次,他們偷了老鄉家的大鵝,被法國佬提槍追擊,他們還是開心地抱著戰利品逃掉了。僅僅這一筆,就粉碎了人們印象中紀律嚴明,戎裝威武的德軍形象,簡直是「鬼子進村」嘛;而從這幾個十幾歲的德國小兵的角度,他們是軍人,更是陷在殘酷一戰泥潭裡的掙扎求生者,誰關心他們的溫飽和生命?這一頓偷來的「法國大鵝」盛餐,從他們極度滿足的反應可知,這是他們唯一一次吃得這麼飽。影片裡,保羅和所有德兵從來都是髒手直接抓著食物往嘴裡塞,僅僅幾個月時間,戰爭就把這些乾淨活潑的中學生,打退到原始人狀態。後半場劇情裡,終於在滿地傷兵的戰地救護中心,導演讓他們頭一回用上餐具吃飯,而保羅那名重傷的同學,卻直接用餐刀刺向自己的脖子。他第一次拿起餐具,卻是用來自殺......戰爭不僅摧毀了他的身體,也同時摧毀了他的希望,他不想活了。乾淨談桌前仍是骯髒
整部電影用不多的筆墨表現雙方首領談判的內容,鏡頭始終在滿是血污的泥水裡滾動,又滿有節制地處理,讓人認識戰爭的骯髒又不令人欲嘔之間;即使在乾淨的,擺滿精緻食品的會談桌前,讓觀眾感覺到的,仍然是他們內心的骯髒。戰爭已定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結束,之前15分鐘時,不甘失敗的德軍元帥命令發起最後一次攻擊,疲憊的戰士們雖然無心再戰,命令之下,只得再次衝鋒。這是新的一輪大量死亡,包括雙方:德軍與法軍。保羅,這個參戰僅僅幾個月的中學生,此時已是「老兵 」了,他像戰爭機器一樣再次高速運轉,毫不留情地幹掉一個個法軍,直到被另一法軍從背後刺中。死前,他聽到最後的聲音是:「時間到,停戰了!」最後的一組鏡頭是收拾戰場,一軍官讓一名小兵去摘死者的銘牌,摘到保羅這裡,鏡頭停止,其半身像充滿銀幕。滿頭滿身泥漿的保羅,恰如一尊雕像--影片以此紀念過去一百多年的一戰。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