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痛與短痛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三年四月
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有謂「長痛不如短痛」,這個說法只不過是病者在無選擇之中的選擇,其實最理想就是無病無痛。人一生之中,一定經歷過大大小小不同的痛楚,究竟長痛和短痛有甚麼分別?長痛,即長期的痛楚,一般多與長期病患有關,其痛的類型多屬於隱隠作痛、痠痛或冷痛;而短期的痛楚多因急性病﹙如外感或外傷﹚引起,其痛的類型多屬於刺痛、脹痛、重痛 ﹙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狀﹚或走竄痛﹙指痛處遊走不定﹚。這期將介紹一些處理長期痛症的方法。首先,傳統中醫對痛症的解釋為「不通」。其實「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這個理論,不單用於中醫解釋痛症的成因和治則,也可運用於其他的學科與界別,如商界和管理階層皆十分重視「通則不痛」這個道理,例如因缺乏溝通致引起員工不滿怨憤,造成心理上所謂的「痛」,所以加強溝通遂成為「止痛」的首要良方。
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二章,將一種主要以痛為主的痺症歸因為「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其成因為「風寒濕三氣襲至,合而為痺」,這種痺症包括了所有今天西醫所謂的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等病症。當中所謂的「不通」和「不泄」的病機,都是由於血氣運行發生障礙,引起不同程度的痛楚;然而,不同的致病因素所導致的痛楚性質都有所分別,例如:*痛無定處或稱為遊走性的痛,一般都是由風引起。
*身疼骨痛兼有沾寒沾凍的情況,多由寒邪引起,且痛有定處。
*痛處有紅腫發炎的多由熱邪引起。根據《金匱翼》所言,此是由於身體有蓄熱,又或寒邪鬱熱,又或久病致寒邪化熱。
*腹痛兼有腹脹屬氣滯引起。
*痛時拒按屬實症;痛時喜按則屬虛症。
開始放棄用止痛藥
在治療痛症時,尤其是長期痛症,很多西醫都開始放棄使用止痛藥,而尋求所謂另類療法。例如當孩子肚痛時,一般媽媽都會替他搽藥油,因為在搽藥油的過程中,往往會輕揉或按摩胃部或腹部,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希望藉揉擦來增進痛處的血液循環,從而移走不同物質所導致的阻塞或障礙,令血氣通行而痛止。所以,這些搽油、按摩和輕揉的方法,不單用於腹部,也可以用在其他部位的痛症之中,如頭痛、肌肉或筋骨痛等,更可以用於舒緩各種急性或慢性的痛症。其他類似的方法,如飲熱水、如厠大解都是應用「通則不痛」的原理,來解決頭痛或腹痛的問題。保持血氣運行暢通
另外,在針灸學上亦有所謂的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應穴、壓痛點﹚治療法。傳統的阿是穴的意思是以痛點為輸﹙根據痛的部位來定位﹚,直接取穴刺之,但亦可以在痛症發作時,在身體的其他位置,隨意尋找一至兩處地方,當按壓後原來的痛點即見緩解或消除,這種方法很多時都很見效,不過並不是每次的穴位都是一樣,有時要嘗試多次才能找到相應的阿是穴。一般處理長期痛症的治療原則是,保持經絡中血氣運行的暢通,如補虛、活血和去瘀等,方法包括在患處敷熱包、運動和推拿,冬天注意保暖,控制情緒和適當的食療等。並須注意以下事項:及時治療,勿延誤病情;合理安全用藥; 兼顧胃氣;注意生活起居;建立信心、堅持治療。
馮新偉﹙中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