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引發觸目驚心的災難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三年十月
暴雨•風暴•林火
近幾個月,世界各地發生連串由極端天氣所引發的災難,令人觸目驚心。執筆之際,北非利比亞東部遭遇當地前所未見的暴雨,令兩座堤壩崩塌,洪水衝擊下游城市,超過二萬人死亡或失蹤。八月底香港受超強颱風蘇拉吹襲,洪水將城中街道變成急流澤國,不到一周後再遇上有紀錄以來最強的暴雨。同月,三級颶風Idalia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西北部登陸,高達十尺的風暴潮(storm surge)重創當地社區,屬百多年來首次。南歐希臘也同時受破紀錄的暴雨蹂躪,四天內承受了近兩年總和的雨量,700平方公里的農業地區遭淹沒。除了暴雨洪災,還有林火:自今年五月起,加拿大飽受史上最嚴重的林火,遍及各省,波及範圍幾近瑞士國土面積的四倍,期間林火濃煙甚至嚴重影響加東及美東各大都會,西北地區首府黃刀市全城兩萬居民需緊急撤離數周。夏威夷Maui島上有12,000居民的拉海納鎮八月初被林火吞噬,幾乎全鎮盡毀,近百人死亡。近日暴雨為患的希臘,七、八月期間全國多處發生猛烈林火,滿目瘡痍;上述僅為今年夏季數月內較為觸目的災情。
熱浪•乾旱•颶風
這些遍及全球的極端天氣及所引起的災情,都有一共通處,就是近年各地均經歷的異常高溫。颶風豪雨等氣象及林火,本屬尋常現象,是地球系統調節機制的一部分;然而,當異常高溫持續出現,不僅帶來熱浪,更令陸地上的大氣乾旱加劇,當乾旱持續經年,樹木變得脆弱,其耐火能力下降,加上高溫,增加閃電發生機率,林火一觸即發,再遇上高風速的天氣,火勢更迅速蔓延,一發不可收拾。另一方面,高溫又令海洋表面水溫上升,為熱帶氣旋增加更多能量,轉化成更強勁的颶風,並令氣旋含水量大增,使降雨強度加劇。而且,近年北極升溫情況嚴峻,其一影響是令大氣上層的噴射氣流(jet streams)變得紊亂,使颶風、降雨及酷熱氣團的移動不按常態,使相關災情惡化。上述異常現象,三十多年來氣候科學專家已不斷發出預警,如今終於發生。氣候變化危機已是國際公認的不爭事實,這都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發達工業國家排放過量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惡果。由暖化引起的氣候變異,正可視為“Threat multiplier”—各類威脅的「加速師」,令地球天然系統原本在正常情況下都會發生的颶風、降雨、林火、乾旱,變得更頻密、更強烈或持續更長。所謂「百年一遇」的極端氣象事故越來越頻繁。
濫捕•濫伐•濫採
近年氣候紊亂、災難頻仍,大地悲鳴,人類要負上重責,特別是富裕工業國家及地區,以經濟增長為由,在過去近兩個世紀無休止地生產,四處濫捕、濫伐、濫採,同時排放過量污染物及溫室氣體,多年來在眾多科學家的不斷示警下,整個社會仍鼓勵過度消費,以及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連後起的發展中國家也趨之若鶩,希望急起直追。當前各地洪、旱、風、火、饑荒等天災連連,更屬人禍,其一是難民危機。古今的難民流離失所,或因災難、戰禍,甚至迫害。然而今天,人為造成的氣候紊亂,已成為近年全球難民人數劇增的直接或間接原因之一。過去十多年,非洲、中南美洲及南亞各地均遭受持續乾旱打擊,同時,因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持續,湄公河、恆河及尼羅河三角州等主要糧倉的土壤逐漸鹽化,各地耕種作業因此日漸艱難,居民大規模被逼遷徙的情況已經發生。同時,有相關研究指出,因持續嚴重旱災,在暴政下原已脆弱不堪的敘利亞面臨崩潰,催化全面內戰,數百萬人被迫越境逃難,引發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難民危機,至今未完。中美洲類似旱災及混亂政治局勢,也引動數以萬計洪都拉斯等國居民,跋山涉水湧向美墨邊境。據聯合國估計,未來30年將出現上十億計「氣候難民」。
疫症•減排•災難
公共衛生屬另一巨大挑戰。專家已經預警,如果全球暖化再不受約制,許多傳染病載體將如中門大開般湧至,各種如目前疫症大流行的情況,將會接踵而來。2015年12月,各國代表雲集巴黎,同意為實現「低於攝氏2度」的目標,同時期望進一步爭取「低於攝氏1.5度」的理想目標,抑制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儘管《巴黎協定》遠非理想,特別是在各國承諾減排目標的幅度上,強差人意,有待《協定》正式啟動後以其中的「加碼」機制來改善。《協定》實施機制雖然充斥著國際政治角力下的各式妥協,當時人們一般仍抱持着審慎樂觀的態度;如今,情況卻已大為惡化。我們現時已知,目前全球平均溫度已經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攝氏1.2度,如按目前各國的減排承諾,升幅將達2.7度,後果肯定遠超過當前已視為「災難」的程度。
適應•加固•防禦
如果世界各國要達至關鍵的「低於攝氏1.5度」目標的話,我們必須要在2030年前,將人類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O2〜溫室氣體中最受關注﹑份量比例最高的一種)的排放量,減少最少45%(以2010年水平為基準;部分國家需要減排更多,由50%-65%不等),然後我們必須在2050年之前,實現零排放。如此,才「有機會」可以達到「低於攝氏1.5度」的目標。這還未將其他儲熱能力更高的溫室氣體,如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等等令人擔憂的排放量,計算在內。身處加拿大,我們溫室氣體人均排放量位居全球首五名之內,故此責無旁貸。一方面,全國迅速減排是重中之重:除了個人生活形態必須改變外,各級政府極需果斷、明確及有效的減排政策及措施,同時業界的誠實及貫徹參與也十分重要。作為國民,我們身負督促政客、民意代表及業界人士的重任,在全國減排的努力上摒棄成見,共同努力。同時,極端氣候已在我們門前,不會停止,故此「適應」(Adaptation)及提高氣候堅韌度(Climate Resilience),包括加固升格基礎建設,加強災難防禦能力等,也屬迫切要注視的環節。
趙汝圖(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