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畢爸爸」——畢嘉士醫生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六月
台灣人的「畢爸爸」——畢嘉士醫生
台灣人的「畢爸爸」——畢嘉士醫生
立志學醫服事窮苦大眾
今日台灣在公共醫療上的成功,有賴於眾多因素,其中之一是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醫療宣教士,他們在上世紀的五十、六十年代,就在剛剛起步的台灣,默默無聲地擺上自己,其中包括來自挪威,台灣人暱稱「畢爸爸」的畢嘉士醫生 (Dr. Olav Bjorgaas)。在1926年生於挪威的畢嘉士,父親是礦工,因經濟大蕭條而失業,後來更感染肺結核,全家陷入困境。少年成長的經歷,讓畢嘉士立志學醫,服事窮苦大眾。畢嘉士篤信基督,大學時已加入挪威協力會差會,要成為醫療宣教士。1954年,在鹿特丹醫學院畢業不久,就與新婚妻子一同被派往台灣 。
棄口罩防護見痳瘋病人
台北的樂生療養院,是畢嘉士在台灣三十多年行醫的開始。在該院接受治療的,是被家人、社會遺棄的痳瘋病人。這些毫無盼望的患者,對從外國來的醫生十分懷疑和抗拒。一日,當畢醫生與太太為病人禱告時,有人高聲呼救,原來一名喉嚨被病菌破壞的病人,因氣管被濃痰卡住喘不上氣;情急之下,畢醫生拿導尿管直接插入病人的氣管,用口把濃痰反覆吸吐三次,病人才恢復呼吸。消息傳開,病者對外來醫生的懷疑,一掃而空。有次病人失血昏迷,急需輸血,畢太太二話不説就躺下捐血;同樣,畢醫生經常是一邊治病,一邊捲起衣袖捐血。畢醫生發現台灣人畏疾忌醫,特別是最被歧視的痳瘋病患;所以,當他被派往南部的屏東開展新工作時,只用「皮膚科診所」為名。畢醫生看病時從不戴口罩,也不穿防護衣,他要讓病人不失去尊嚴,感到被接納和被愛。
被譽為「小兒麻痺之父」
當時,全台灣每年有上千名孩童,因病毒感染導致肌肉萎縮,無法站立,被迫在地上爬行;不少父母因此將孩子藏匿家中,學校也拒絕他們入學。經畢醫生四出奔走,1961年成立台灣第一所小兒麻痺兒童療養院;翌年,他成功讓四千多名兒童接種疫苗,被公認為台灣史上第一次大型的社區疫苗接種。畢醫生把被社會、家庭放棄的孩子帶回療養院,他的願望是:「那些爬著進醫院的麻痺患者,能靠著自己的雙腿走出去。」他不單為孩子施行矯型手術,更成立「支架工廠」,自製支架供病童使用;他又創立「勝利之家」,讓病童有機會接受教育,能有一技之長,自力更生。 在畢醫生努力經營下,屏東的醫院成為世界八大脊椎矯正中心,他們的治療、復康模式也推展到全台灣,甚至其他國家。畢醫生更説服屏東仁愛國小,開辦第一個肢體障礙特殊教育班;後來與屏東教育局首創「床邊教學」,安排老師到醫院床邊授課。2000年,台灣正式從小兒麻痺國家名單中除名,而畢醫生更被譽為「小兒麻痺之父」。
耶穌治病並賜豐盛生命
畢醫生個人生活極其簡樸,他常在付不起錢的病人的醫藥單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他説:「所有的改變,都是從一個人開始;但沒有任何的改變,能只靠一個人成就。」1997年,畢醫生榮獲第七屆台灣醫療奉獻獎。2008年,畢醫生榮獲挪威國王頒授該國最高榮譽的「聖歐拉夫勳章」(The Medal of St.Olav),表揚他在醫療宣教的莫大貢獻。以畢嘉士醫生為名的基金會於 2013年成立。2019年11月5日,「畢爸爸」於挪威安然去世。畢嘉士醫生信奉及跟從一位更好的醫生--耶穌。耶穌降世就是要醫治我們身心靈的病,叫我們的生命更豐盛。
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