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設備爆炸 激起千層浪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十月
黎巴嫩最近發生兩宗通訊設備爆炸事件,轟動全球。9月17日,數千部由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成員擁有的傳呼機連環爆炸,殺死至少12人,包括兩個真主黨成員和兩名兒童,超過2,750人受傷,其中包括伊朗駐黎巴嫩大使。9月18日,黎巴嫩再次遭到通訊設備的襲擊,這次是對講機,造成至少30人死亡,超過750人受傷。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兩次事件,確實令人擔心中東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現代木馬屠城記
我們不禁問,為甚麼黎巴嫩真主黨成員要使用這些較落後的設備?道理很簡單,現代通訊技術雖然功能強大,但同時也容易受到網路攻擊、監聽和駭客入侵。傳呼機和對講機作為低技術手段,相對不依賴網路或複雜的通訊基礎設施,反而可能更難被現代情報機構入侵或監控。真主黨選擇使用傳呼機和對講機,並非因為他們缺乏先進技術,而是基於安全、戰術、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外界一直認為,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或許看準了真主黨這點,於是從供應鏈著手。據說摩薩德在真主黨的通訊設備移交之前,在這些設備的電池上放置一定分量的 PETN(一種高爆炸性材料),並在遠處通過提高電池溫度而引爆設備。早前《華爾街日報》報道,一些真主黨成員感到他們的傳呼機過熱,並在爆炸發生前,除下傳呼機放置家中,才導致有兒童和無辜平民死傷,這種手法是木馬屠城記的現代版。每個裝置中的炸藥重量不到 20 克,被炸的傳呼機是5個月前進口的,但不知道啟動爆炸的詳細運作。以色列由此至終沒有承認或否認責任,但以色列一向採用特工行動,認為比發動戰爭更有效,可以挽救無數士兵和平民的生命。
安全的頭號敵人
由以色列長期以來將黎巴嫩真主黨視為國家安全的重大威脅。真主黨成立於1980年代初期,作為一個什葉派穆斯林激進組織,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反對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存在。真主黨不僅參與黎巴嫩國內政治,也與以色列在軍事上對抗,尤其是在南黎巴嫩邊境地帶。以色列視真主黨為其領土安全的頭號敵人之一,因為該組織多次對以色列目標發動火箭襲擊和跨境襲擊;真主黨被以色列和某些國家列為恐怖組織,它並得到伊朗的直接支持,特別是在軍事和經濟上。因此,以色列政府透過各種手段削弱真主黨的實力,包括軍事打擊、情報行動和國際制裁。真主黨的武裝和飛彈能力對以色列北部地區構成直接威脅,該組織擁有大量的火箭和飛彈庫,可以隨時發動針對以色列平民和軍事目標的攻擊。真主黨也是伊朗在中東擴張影響力的重要代理人之一。透過打擊真主黨,以色列旨在遏制伊朗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也旨在阻止真主黨從伊朗和敘利亞取得先進武器,特別是飛彈和無人機。
台灣被牽涉其中
這兩次爆炸的攻擊目標都是黎巴嫩真主黨,該組織指控以色列要對爆炸事件負責,伊朗則批評以色列犯下「大規模謀殺」和「恐怖主義行徑」。事件可能也是以色列向真主黨發出的信號,表明以方「非常非常認真」要真主黨停止11個月來對以色列北部發射火箭的行為。自去年10月,巴勒斯坦伊斯蘭極端主義軍事團體哈馬斯,襲擊以色列至今,與哈馬斯結盟的真主黨幾乎每天都攻擊以色列。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業界專家觀點,認為即使傳呼機是在歐洲或中東組裝,還是需要從台灣或中國企業採購大部分重要零件,例如低端通訊晶片、接收器和基礎等級的主機板。台灣雖然不太可能直接參與或涉入中東的爆炸案,但鑒於台灣科技業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事件對業界來說會是個巨大、關鍵的教訓;台灣科技業以前覺得自己只是硬件廠商,跟政治無關、只做自己的生意,但現在不一樣了。
真主黨揚言報復
鑒於以色列過去在對待真主黨和伊朗方面的強硬政策,真主黨和伊朗會認為這些爆炸是以色列長期戰略的一部分,從而加強兩者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立場。真主黨和伊朗的報復性威脅,不僅是情緒化的反應,也是一種戰略威懾手段。透過公開揚言報復,他們試圖向以色列及其盟友(尤其是美國)傳遞一個信號:任何進一步的攻擊將面臨嚴重的後果。這種威懾的邏輯是,擴大衝突的威脅可能會迫使以色列在未來的行動中更加謹慎,避免觸發大規模衝突或報復。因此,爆炸攻擊事件後的報復威脅,不僅與真主黨和伊朗之間的關係有關,也與中東更廣泛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相連。國際社會的反應
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任何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或軍事行動,都有可能成為美國政治的焦點。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可能會利用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來突顯自己的中東政策,尤其是關於如何應對伊朗、黎巴嫩真主黨,以及與伊朗相關的武裝組織的威脅。以色列的攻擊,可能被視為一種在中東地區遏制伊朗和其代理人勢力擴張的策略,而美國的反應也可能在競選期間加以強調,特別是美國在該地區的安全利益和以色列的安全保障。美國和以色列是緊密盟友,美國一直支持以色列對真主黨的軍事行動,但同時也擔心中東地區的衝突升級。俄羅斯和中國在中東事務中保持一定的參與,而他們的反應可能更加複雜;俄羅斯在敘利亞與伊朗和真主黨有合作關係,但也希望維持與以色列的穩定關係;中國則主要關注中東的經濟和能源利益,傾向避免直接捲入衝突 。
凌信(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