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誕生的精彩(一)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五月

關注創造神學和生態神學
宇宙和生命產生的奧秘,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探尋的好奇心。中華民族也有自己的創世神話,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神話不同於迷信,它帶有道德性並有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早期神話是先民對於某種經驗事實或現象信念的表達,它們包括對世界和民族起源的神聖敘事。《聖經》創世故事則影響了幾個大的宗教文化,許多華人或多或少對它也有所知曉。16世紀初開始的基督教復原教(新教)推動以來,新教徒對於《聖經》救贖論和個人救贖的追求有了極大的熱誠,但比較而言,在《聖經》創造論上的研習卻顯得不足。不過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聖經學者開始關注創造神學,而且與其姊妹神學---生態神學積極互動,並聯繫創世敘事與舊約和新約的其他有關內容,聯繫創造神學與救贖神學,聯結理論與實踐,顯出了春天般的生機勃勃。 保護愛惜天父創造的世界
在這樣的研學環境中,有些華人基督徒學者也開始吸收歷史累計的神學研究的成果,也結合學習上帝話語的個人心得,比較有系統地研究創造神學和出版研究成果。禤浩榮的《創造神學》(2003年第二版)就是一本有系統﹑有新的認識﹑跟教會和社會現實密切相關,且比較通俗易懂的高質書籍,由天道書樓製作督印。該書在「自序」中道出了作者寫作的動機:「近年因為世界環境被破壞的問題日益嚴重,作為基督徒,我們更有責任去保護,去愛惜我們天父所創造的世界。」而「信徒在日常生活以至教會聚會中,也少有關注保護環境的事。」但不少關心環保的基督徒大抵上都覺得:「就是教會或神學界缺少一套較整全的環保神學。」而環保神學的基礎是《聖經》的創造神學,所以這本《創造神學》「就是嘗試回應這個需要而寫的」。筆者十分仰慕古時候的大衛王,「按上帝的旨意服侍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作者關心今天地球受造物的勞苦歎息,願意以神學作品來實踐信仰使命,筆者覺得這很寶貴。
首章從亂到序的創造過程
該書分為七章,筆者擬以四期讀後感來感悟書中的內容,本期學習第一章「從亂到序的創造過程」。作者在上帝是宇宙創造者的前提下,討論兩個基本問題,何謂「創造」和「上帝為何創造」。在中國儒釋道宗教文化中,儒家前秦經典中有上帝(人格「天天」)創天造地的思想,但(先秦觀的)上帝和《聖經》的三一上帝觀是有不同的,隨著歷史的進程,特別是明代心學後,上帝觀被大大弱化了,不過許多老百姓的上帝觀卻並未被打磨掉。佛教持輪迴論,沒有世界創造的觀念;前秦老莊認為「道」創生萬物,但「道」也非三一上帝,而且「道」與萬物的關係在相互是否不可以分離的闡述上,又十分模糊;而《聖經》中的上帝是創造者,從超越性上看,祂是與受造物完全分離的,沒有甚麼黏黏糊糊,藕斷絲連;受造物離不開上帝,但上帝作為超越者不是一定要造世界,離開了這個世界就不行,因為祂本是自有和自由的。 萬有是神從無到有的工作
作者不贊成創造「鴻溝理論」(Gap Theory)。他解釋《創世記》第一章第一句經文「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中的「創造」(bārā),真正指向的是第二個創造過程。第一次的創造是上帝「從無到有」(from nothing to being)的創造,即在創造開始,上帝從「無」創造出原初的一切物質、時間和空間;而在時間開始後,上帝又開始了由無秩序到有秩序的創造,而「這才是創造的真正重點」。筆者認為「從無到有」的創造觀必須被強調,「由於現存的萬有是神從無到有的工作使它們存在,祂並不是加工塑造或修正原本已經獨立存在的東西。」(艾利克森)其實人也可以在現有的物質上加工塑造,但絕無可能從「無」生產出任何東西。作者列表解釋六天創造中,前三日分別體現了對於混沌黑暗、混沌海水、混沌大地的整治過程,而後三日則是整治過程的延伸。華爾基則把創世六天分成了兩個三元組,表現了形式和內容的對稱:第一日,光,對應於第四日,光體;第二日,穹蒼、天空、海,對應於第五日,棲居動物、魚、飛鳥;第三日,旱地、植物,對應於第六日,陸地動物﹑人類。這真是一幅宇宙對稱美的畫作啊!
創造個有秩序的宇宙世界
上帝為何創造世界呢?從傳統上看,我們理解祂是因為愛的緣故,而創造了宇宙世界和生命,作者認為秩序才是上帝創世的心意。「神不單要創造一個『存在』(being)的宇宙世界,祂更要創造一個有秩序(order)的宇宙世界,而秩序、規律,正刻劃神所造之世界的特色。」「序」包含自然規律的意思,傳統上有很多探尋這方面的思想;而它又指「萬物和諧共處,彼此息息相關,相依相靠」,這在伊甸園的情景中完美地表現出來。他具體總結為:「人與神毫無阻隔」;「人與動物和平相處」;「人與植物和諧並存」;「人與人彼此相愛」;「萬物和諧的境界」,這是一個以愛編織的關係網。而這種共同體神學思想,近幾十年來被重視和豐富起來。該書在這方面著墨甚濃,此一大亮點也。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