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餃子宴


餃子宴,就是以餃子為主題的宴席。其實,今天的餃子宴在唐代已有雛型。據查,唐代長安盛行一種名為「燒尾宴」的高檔宴席,其食單(菜譜)裡有一道菜名為「二十四氣餛飩」--根據農曆二十四個節氣,包成不同形狀、不同餡料的餃子。

百餃百餡百味
餃子是中國北方一種有餡的麵食,通常是月牙形,用豬牛羊肉和蔬菜作餡,生皮生餡,然後煮食,口味鮮鹹。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都城長安(西安)就盛行食餃子,不過那時稱為「角子」。到了唐代,餃子更為流行,稱之為「餛飩 」。明朝劉若愚編的《明宮史˙火集》記載過年吃餃子的情形:「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餛飩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蔔一歲之吉。」到了清代才改稱「餃子」,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典故相伴


太后菊花火鍋
品嘗完數十道藝術餃子後,突然燈滅了。詫異間,桌中央一隻雕龍刻鳳、瑞草祥雲的紫銅大火鍋點燃了,藍藍的火焰,紅紅的光芒,白白的霧氣,仿佛置身遙遠的古代。那是餃子宴的壓軸經典--「珍珠火鍋餃子」。據傳清朝慈禧太后避難到西安,深夜忽然想吃水餃,廚師們就把雞脯肉包成小巧玲瓏的珍珠餃,火鍋裡盛著鮮菇雞湯,端到太后面前,當面煮食。這種餃子,後人就叫「太后火鍋 」。因用雙龍紫銅火鍋烹製,燃燒的火焰不斷跳躍,仿佛朵朵菊花盛開,又稱為「太后菊花火鍋」。
今天,過年的時候我們西安人多會包餃子、吃餃子,餡料不會那麼複雜,通常是以肉為主,混以芹菜、白菜或韭菜等。妙在一家大小圍在一起,話家常,嘮時事,和餡揉麵,你擀我包,連孩子們也會湊趣,不僅嚷嚷著要包,還會似模似樣地捏出幾個特色餃子呢。餃子上桌,薄皮大餡,團團圓圓、熱氣騰騰,盡顯祝福。
孫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