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由中國大力牽頭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在美國的反對聲中,4月底終於在北京起草章程。究竟亞投行是甚麼?中國為何大力主導?美國又為何反對其盟友加入?
亞投行的基本宗旨
作為第一家新興經濟體主導、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的基本宗旨是通過支持亞洲國家基礎設施,以及其他生產性領域的投資,促進亞洲地區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亞投行法定資本金是1,000億美元,截至2015年4月中,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共有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初期將主要向主權國家的基礎設施專案提供主權貸款,通過亞投行和所在國政府出資,與私營部門合理分擔風險和回報,動員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及私營部門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創立的功用和目的
從經濟角度來看,亞投行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經濟上的長遠發展方向,以及在國際金融地位上的提升。
長期以來,隨著中國和整個亞洲經濟實力的崛起,國際金融體系並未伴隨全球經濟增長中心轉移,並滿足區域性經濟發展需求;同時,原有的多邊金融機構面臨貸款不足,無法提供足夠資源來滿足亞洲、非洲、北美地區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迅速增長,投資拉動型經濟已不可持續。中國希望在提升國內消費的同時,將其過剩的生產力輸出,舒緩國內增長壓力。
另外,亞投行的成立,更可大大提高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建設資金的穩定性,改變過去由單一金融機構貸款或投資的形式,並可使中國以多邊金融機構的形式,進行資本輸出和海外建設,從而提高商業專案的穩定性。此外,亞投行可幫助提升中國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的「資本運作能力」,提高對外投資的效率,減少對外投資淨虧損。最終,亞投行的成立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通過亞投行的資本輸出,人民幣國際化將會進入實質階段。
美反對加入亞投行
亞投行將是中國重塑國際金融體系的開端,會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產生衝擊。在亞投行成立之前,中國一直在積極謀求現有國際貨幣體系下地位的提升,但一直被美國阻撓。而這一次,中國另闢蹊徑,成立亞投行,可說是投石問路之舉。
亞投行的建立,是中美在亞洲大國博弈的一個過程。加入WTO十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在多邊貿易體系框架下,得到迅速發展,而美國認為其貿易利益並未得到有效保護,因此美國開始構建更高標準的區域性貿易制度-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這無疑給中國的外貿優勢帶來諸多限制。亞投行的推進,事實上是中國對美國在亞太地區推行TPP戰略的回應。
或許中國也沒想到,作為美國傳統意義上的資深盟國英國,會在關鍵時刻選擇加入亞投行,而英國的加入,正給予亞投行一個很好的信譽背書,並擴大了亞投行的國際影響力。歐洲國家爭相加入,印證了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心,正逐漸向亞洲遷移。
將會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亞投行的未來發展必然會與亞行、世界銀行及IMF等多邊金融機構產生競爭,並促進其內部改革。其次,在內部治理方面,圍繞股權結構公平性、運行機制透明性、貸款配置公正性和決策流程高效性、治理結構最高標準等問題,亞投行將會面臨諸多挑戰。同樣,在投資專案方面,如何做到商業性與當地自然資源、社會體制的匹配,都將會是對亞投行的考驗。
李曉雪(渥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