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40美元一桶是否過低?


供求失衡 原油價格持續下跌
原油價格在過去數月,一直徘徊在40至50美元之間。上一次油價跌破50美元,是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只維持了一段十分短的時間,油價就急速反彈;到了2009年底,原油已回升到接近90美元一桶。之後數年,即使全球經濟疲弱不堪,但油價依然可以長期保持在100美元的高位,全無下滑跡象。
筆者仍清楚記得,當時參加不少投資會議,差不多全部研究世界原油供應的分析員都認為,油價會持續站穩,尤其是長遠的油價,根本不可能跌到70美元以下;其主要論據是,許多非傳統的產油方法,開採成本均超過70美元,如果油價長期低過70美元,許多油公司包括加拿大的油砂和美國部分的頁岩油,都無法生存,於是70至80美元一桶油就成了不少投資者的底線。


超級周期 理論基礎技術突破
如果單從成本考慮,市場對於未來10年油價的預測,未免過於悲觀,甚至可以說是不合乎市場供求原則;但不要忘記,開採石油的技術正不斷改善和進步,就如當年研發水力壓裂法(hydraulic fracking)一樣,20年前認為無可能普及的一種方法,今日卻改寫了美國產油的面貌;5至10年後,若新技術可令成本價由今天的70美元下降至50美元(或者更低),也不足為奇。其實,關於石油和其他原材料價格在過去100年的升跌,已經有不少學術研究,其中一個最大發現是,原材料價格的「超級周期」,而整個「超級周期」的理論基礎,就是新技術的突破。

納言(加拿大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