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英雄伯格理

英國傳教士伯格理(Samuel Pollard)的出現,不但改變了社會,也改變了人心,不少苗族人民因此認識和相信耶穌。苗人視這位穿苗服、說苗話、謙恭有禮的牧師為最可信賴的人,給他冠名「拉蒙」(苗王)。在民間流傳的《苗族救星》一書中,更視他為花苗的民族英雄;2015年剛好是伯格理逝世100週年。

在貧困落後地區實現教育

伯格理為中國人傳播了科學知識與西方文化,留下了奉獻和敬業精神。近百年過去了,這個鄉村有的老人至今還能說上幾句英語。伯格理用實踐告訴人們:進步的科學文化和艱苦創業,可以在貧困、落後的地區實現教育的超常規發展。
出生於基督教家庭的他,天資聰穎、數學才華出眾。23歲那年,他與另一名好友從英國出發,跋山涉水,幾經辛苦,途中雖經歷過海難和墮馬,最後仍能平安抵達雲南省昭通市,在聖經公會擔任牧師,開始他一生在中國成為傳教士的日子。為了要融入中國文化,他改穿中國服裝、學習漢語,並以儒家「格物致理」之義,取名伯格理。
當時的昭通市,到處都充斥著垃圾、傳染病、毒品等問題,加上後期饑荒蔓延,伯格理一家帶著食物和銅錢,穿梭於難民的茅棚之間,讓人感受到來自耶穌的關心和真愛。除了傳教和建立教堂外,他還創立了「天足會」和「中西學堂」(現稱為「昭通二中」),將天文學、地理和各類的知識,傳授給當地人民,更義務擔任醫療救護工作。

深入苗疆前往石門坎傳教

宗教上,苗族敬拜和祭祀各家族的祖宗。因此,伯格理除了致力傳教和建立教堂外,也鼓勵人們參與各類運動,取代浸淫已久的不良風俗-他教導當地人民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提升教育質素,建設學校、運動設施、游泳池、醫院等,在短短20年裡,使這個原本沿用結繩記事的蠻荒地帶,成為一個文化高地、海外樂園。
1905年,伯格理更為苗族創立了簡易的拼音文字,民間稱之為「老苗文」,英語世界則稱之為「伯格理文(The Pollard Script)」。有了這套文字,翻譯《聖經》和詩歌工作很快就開始了,學校也用苗文來編寫教材,苗文報也因此面世。
可惜,1915年7月一場致命的傳染病,令很多苗族人和學生病倒;伯格理本著基督的愛,一直守護病人,最後連自己也染病,但他堅持把有限的藥物先給孩子們,救活他們,最終自己失去生命,年僅51歲。葬禮那天,上千名苗民為他「送行」,墓碑旁寫著:「牧師真是中邦良友,博士誠為上帝忠臣」。
曹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