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激進?激情?

不久前曾返港探親,期間正值香港立法會選舉,許多過往沒參與政治的青年人都出來投票,甚或加入選舉行列。我跟妹妹賈麗明(前多倫多傳媒人,現教會青年導師)談起這個話題,想瞭解多些青年人的想法,為何他們當中有些人突然變得激進?其實,他們背後是愛護和緊張他們身處的社會,當他們感到失望和不解時,需要被關心和體諒,促進不同群體間的瞭解與交流。
悔氣的話
麗明跟我們談到時下被稱為「激進」青年背後的原因時,她舉例說出所認識的其中一名青年。在這次選舉中,他用了大半年時間,義務幫助自己所支持的本土派擺街站,他一直表現平靜沉默,但到選舉結束,他支持的黨派大敗,就開始在臉書發放「激進」言論,大駡選民愚蠢墮落。麗明因他突然變得激進而擔心,於是找機會聯絡關心他。這名外表剛烈、言論激進的大男孩,竟然在關心慰問下,流著淚傾訴,自己受了許多委屈,他在臉書的激進言論,其實都是「悔氣話」,他還說自己很疼愛這個他出生的地方-香港,很疼愛這裡的人,很擔心衆人的下一代會被越來越黑暗的政權勞役折磨。
他說,他在這大半年幫忙擺街站,每天忍受日曬雨淋、多番遭路人恐嚇、咒罵,甚至試過被警察警告盤問,他和一同拉票的朋友都沒還口、沒說髒話;雖然有恐懼自己的安危,肉體亦疲憊辛苦,但為了「拯救香港」這個理念,他都樂意付出。直到選舉失敗後,他說受到各方面的冷言嘲諷,甚至有人侮辱他是為了錢(他強調沒有收過分文),頓時令他感到自己為別人所付出的,原來不被認同,亦不被尊重,所以才崩潰爆發,在網上說「悔氣話」,藉以發洩一路以來積壓的情緒。
出於激情
在未瞭解這名青年的內心經歷以先,單看他網上的言論,麗明都曾經覺得他不可理喻,要予以譴責,但當付出關心去瞭解之後,該青年感受到接納尊重,再也沒有在網上說激進的「悔氣話」,並且肯聽勸導,嘗試用更適當的方式,去讓別人明白自己。原來許多時,青年人之所以表現「激進」,是因為感到不被尊重和接納。我們若想他們柔和,首先要付出真愛和關心,而不是用更強硬的態度或手段,去「對付」他們。
每個「大人」都是由青年銳變成長而來的,回想當年我們自己多少都曾擁抱過理想;莫論這些理想在別人眼中是對是錯,那一份單純的堅持和期盼都應該得到尊重。尊重並不等如認同,較年長的當面對一些自己不認同的青年人理念時,可以先瞭解他們背後的想法,謙卑地代入他們的處境,那便會發現其實大家是可以溝通和彼此接納的。至少,他們對社會的一份激情,是值得欣賞的。
賈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