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長大 想請公公婆婆回國


我的公公、婆婆從國內來加,跟我們住在一起快四年了。當時他們的到來,主要是幫忙我們帶孩子,也做一些家務。其實,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我們的十分不協調,例如公公吸煙,婆婆煮食時不太講究衛生;起初不敢多說,免得關係不好,丈夫也叫我忍。現在孩子長大了,我也沒有工作,如果現在提出請他們回國,會不會像有點「過橋拆板」,但我真想脫離這種生活模式,我該怎麼辦? 劉太太古小姐:
劉太太:
謝謝來信。四年前邀請公公婆婆來加,幫忙帶孩子,雖發覺雙方生活和衛生習慣不同,為免關係失和,而強忍至今;現在孩子已長大,自己又不用工作,便有了提議他們回國的念頭,好讓自己早日脫離不愉悅的生活,但卻又怕有「過橋拆板」之嫌,想必十分糾結。以下三方面供妳考量。
然後,又可以將心比心,讓自己站在公公婆婆的立場,去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況。他們的成長、教育和文化背景都與妳不同,而他們的生活習慣自然與妳各異,且習慣更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不容易改變;況且他們是為了你們一家的需要,願意離鄉別井來給予幫忙。以他們的年紀,要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亦非易事,需要後輩對他倆的了解和接納,多欣賞,少批評,以及感謝他們對自己一家的擺上。唯有當我們都能以開放接納的態度,來認識自己,了解別人,仁慈對待,並將個人的生活習慣,與人的價值分開,才能體貼彼此的需要,讓關係和生活有更大的調適空間和選擇的自由。
例如:在居住的空間和環境的界限上,所住房屋可否容許兩家人,有各自獨立生活和活動的空間;既然孩子已長大,妳亦不用上班,倆老亦辛勞了幾年,可否由妳重新接管一家之「煮」的責任,讓倆老享清福;妳亦可以按自己衛生的要求,管理飯食和清潔。夫婦決定後,由作兒子的丈夫安排適合時機,與父母坦誠溝通,先感謝他們為這個家庭付出愛的貢獻,再以尊重真誠的態度表達你們的建議,也好了解他們的看法及感受,目的是共同了解彼此的需要,求同存異,共同建立健康的溝通,共享和諧的家庭生活。現時抗疫期間,亦是最能表示你們對他們的關心,可助認識基本的長者抗疫須知,個人衛生常識,健康飲食等等,正是促進彼此溝通和家庭溫暖的時機;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你們的真心和關心,人心肉造,恆久忍耐的愛,有水滴石穿的效果。要有更佳的準備和安排,建議夫婦倆找專業輔導的幫助。深信妳尊親敬老、真誠仁愛的榜樣,會成為你們兒子最有益的楷模,有一天你們也會享受到兒孫對你們的關愛和溫情。
古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