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約軍事協議的精神,憲章第五款列明集體安全原則。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國受到武力襲擊,其他成員國有義務出兵防衛。借用大仲馬《三劍俠》火槍手的口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all for one, one for all)」冷戰結束後,北約成員國都削減國防經費和軍力,將資源投向改善民生。1991年俄羅斯攻打車臣,令前華沙團的成員產生危機感,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前南斯拉夫成員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紛紛加入北約。俄烏戰爭後,連一向臣服於蘇聯/俄羅斯的芬蘭也加入北約;芬蘭由於地理上與俄羅斯接壤,國家人口和軍事力量都不足對抗俄羅斯,所以一向採取妥協的立場,甚至出現「芬蘭化」(Finlandization)的詞彙,即獨立小國在外交上要顧全強鄰的面子,不能得罪強鄰;一向軍事上獨立的瑞典也申請加入北約。但如果沒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安全原則,加入北約還有甚麼實質意思?
回歸孤立主義的特朗普
北約憲章第三款建議所有成員國需將GDP的2%花在軍備上,這是一項指引(guideline),是對成員國的承諾,並非會費。各成員國因為地緣政治的因素,面對敵對勢力的軍事壓力各自不同,考慮投放在國防經費的迫切感也不一樣。北約31個成員國之中,只有11個國家實踐將 GDP 2%花費在自己國防上的承諾。目前越接近俄羅斯的花費越多,波蘭花費3.9%、美國3.49%、英國2.07%,其餘超過2%的都是歐洲東方面對俄羅斯威脅的小國。加拿大1.38%,還未批准加入北約的瑞典將會花費2.1%。德國墨克爾時代與俄羅斯關係良好,乘機裁軍,現已改變立場,大幅提升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