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字立人台約爾
馬禮遜回英述職,並於各地招募宣教士。台約爾報讀馬禮遜於倫敦開辦的中文課程,在馬禮遜學中文的13名學生中有兩名婦女,一是艾迪綏(Mary Ann Aldersey),是第一個踏足中國的女宣教士;另一位是譚瑪莉(Maria Tarn),是倫敦傳道會理事的女兒。台約爾與譚瑪莉墮入愛河,不久便結婚,隨即接受差派,到馬六甲展開工作。他們共有5名兒女,除夭折的兩名外,其他都繼承父母心志,於中國為福音努力。
馬禮遜於 1818 年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除協助宣教士作育英才外,亦大力推動文字工作,歷史上首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就是在「英華書院」出版。台約爾投放大量精力於出版工作,他矢志改進中文書刊的印刷技術,引入西方的活字方法,以金屬鑄造字模,代替傳統的雕版刻印,成本及效果都得以大大改善。時至今天,中文印刷中最常見的「細明體」,就是台約爾親手研制,逐字鑄造而傳承下來的。
台約爾看重向一般平民百姓傳揚福音,主張以淺白中文書寫《聖經》,忠信地根據原文翻譯; 他的意見為倫敦傳道會接納,《委辦譯本》的出版也由此開始。台約爾夫婦堅持推動女子教育,甚至把女校搬到家中,著名的新加坡聖瑪嘉烈女校,就是台氏夫婦不忍看見女孩被公開拍賣,成為富人的奴隸,而一手創辦的。
台約爾臨終前寫信給妻子和兒女,盡顯心中厚愛。他給妻子的訣別信中寫道:「讓我埋身在此,埋身在中國!藉我們埋身之地,贏得中國歸屬基督。但,不!我親愛的,我豈不是還要再見你、再親吻你、再擁你入懷嗎?」早在他1歲的女兒突患重病時,台約爾已於給朋友的信件中寫道:「任何不能為中國捨身的意念,都令我沮喪萬分。我唯一的心願就是:為中國而活,為中國而死,好指引中國人明白,耶穌基督的寶血,是通往父神的唯一道路。」台約爾夫婦的心志影響了他們的孩子,也影響了他們的女婿。
台約爾、戴德生和很多宣教士,都死在中國、葬在中國,但他們都仍在說話:「耶穌基督的寶血,是通往父神的唯一道路!」親愛的朋友,您聽見嗎?您願意相信、接受耶穌嗎?
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