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緒健康 變成計時炸彈


若將這次悲劇與過去在加拿大發生的類似事件並列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在我們周遭,患有情緒或精神疾病的人比想像中多得多。根據加拿大情緒健康協會的報告,單是在卑詩省,每5名40歲以下的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曾經歷情緒問題。雖然大多數人在漫長、缺乏陽光的冬季過後,症狀會有緩解,但每年仍約有6,000名患者,需接受強制治療,但成功與否,他們都已被安排重返社會。
有一次在與某位政府官員的會議上,該官員竟然將情緒健康問題,輕描淡寫地形容為「小問題」,認為終將被解決,這樣的態度令人擔憂。儘管各級政府多年來已試圖強化情緒健康方面的預算與教育,但不幸事件仍一再重演。在法律上,當事人若因精神或情緒問題而失控,其刑責應與蓄意犯罪者有所區別;然而,我們也必須思考:這些被認定為高風險的個體,應否如此輕易地再次進入社區生活?須知被要求接受強制治療,代表其情緒問題已超越一般季節性情緒困擾的層級,甚至具潛在危險。若治療後缺乏足夠的後續支援與監管,不僅使個人康復困難,也使整個社區承受潛在風險。
我相信醫生只是依照現行制度行事,而制度本身也確實允許這名病患重返社區。那麼究竟是醫生的誤判、家庭的疏忽,還是政府制度的失誤?與其將責任轉嫁,不如徹底檢視醫療與社會資源配置是否足夠,程序是否過於寬鬆。可惜目前政府更像試圖淡化責任,而非正視問題根源。
身為市民,確實應該對情緒困擾者保持同理與關懷,因為這些人離我們並不遠,可能就在你我身邊;但同時也有責任對政府政策保持警惕,督促其重新審視現行制度與資源配置,確保社區與市民的基本安全。
作為教會的一分子,我們應該積極接受情緒健康的基本訓練,學習辨識危機、陪伴與協助有需要的人,並以實際行動回應社區的需要。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社區中的祝福與見證。 盧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