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罰˙拯救(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
在人類文學史上,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始終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精選了「十大文學精典」,本書就在此列。然而,這本書絕對不容易讀懂,慢慢地,我咀嚼出一些味道:罪的不可避免性,罰的廣泛和深入地滲入人的靈魂體,拯救的奇妙難測!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齊宏偉曾寫道:「筆者也不敢奢望能進一步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還記得大學時代看《罪與罰》,實在納悶,人物前後老在一個勁折磨自己幹甚麼。 」
描寫人的罪栩栩如生
我在讀這本書時,不斷思想書的主題到底是甚麼?書中對人的罪有極為深入細緻,甚至可以說是栩栩如生的描寫。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罪的人,從裡到外簡直是「壞透了」;加上他人生坎坷,經歷了形形色色的人:殺人犯、賭徒、醉鬼、妓女、乞丐、小偷和白痴等等。他將人的罪反映在紙上,使人雖難以面對,但卻不得不思想。
書中描寫到罪有三個特點:第一、所有犯罪的人都有好的一面。該書的主人公法律系的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有憐憫心腸,自己很窮,卻資助患肺病的同學,照顧亡友的父親,從火中救出孩子,資助醉鬼馬爾梅拉多夫,幫助貧窮的寡婦,明顯是「為人慷慨,心地善良。」但好人一樣有罪性,一樣會做出卑鄙,甚至傷天害理的事。拉氏用斧頭殘酷殺死兩個無辜的女人,是個十足的惡棍、殺人犯。第二、罪是難以抑制的。拉氏是學法律的大學生,在19世紀中葉的俄羅斯,應是鳳毛麟角,他有知識、有理性、有做人的原則,但犯罪的慾念卻始終是座活火山。第三、人總會為自己的犯罪找出最合理的理由。拉氏的理由頗像尼釆的「超人論」,他把這個世界的人分成「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只能在道德的範圍之內,過循規蹈矩的生活,只能做歷史的跟隨者,而不平凡的人可以越過任何道德的底線,幹自己隨心所欲的事情,做歷史的帶領者,強者。他認為他就應該做「不平凡的人」。同時,被殺的兩人中有一個老婦人,是放高利貸的,這種人是「虱子」,道德有問題,被大家討厭,所以「不平凡的人」拍死這個「害蟲」的生命,又有甚麼問題呢?
被罪的後果折磨懲罰
罪對人的生命現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書中最大的篇幅就是,從拉氏的靈魂體;意識、潛意思、下意識、如夢、幻想、白日妄語等等;精神上的擔憂、害怕、僥倖、試探等等;情感上的自責、後悔、低落等等,反映出他被罪的後果所折磨和懲罰。這種懲罰是全方位的,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的,本人是不可控制的。人絕對不愛去分析、揣摩,「直面這慘淡的人生」;人也很難琢磨罪的「精細」,所以齊宏偉才發出難解的嘆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確在對罪的後果的「完滿」描寫上,是世界頂尖級高手。
罪造成關係疏離隔絕
罪對人極深的影響造成關係疏離和隔絕。人的罪引起人與上帝的隔絕,「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上帝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 人的罪引起人與人的疏離。拉氏殺人後,「以全身心感覺到,他不僅不能像不久前那樣感情用事,而且也不會以任何方式......申訴了,即使這全是他的親兄弟姐妹。」「現在他不僅永遠不能痛痛快快地說個夠,而且永遠再也不能跟任何人說甚麼了。」
筆者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對一特殊罪行的後果的剖析;然而,在拉氏殺人之前,這種疏離感仍然存在,在他和母親與妹妹的關係就已反映出來。所以,在殺人後的重「罰」,只不過是把底片顯影,將細菌用顯微鏡放大來看而已。不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充分表現出了「罪」與「罰」,更在於拯救!本文下篇將有詳細分析。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