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漂泊的客旅
不少移民(包括我自己在內)雖已踏進異鄉的地土,但至今仍有一種不完全歸屬的感覺;都已經幾年了,早些時候情況更甚。離鄉的現實是,對原居地漸漸地淡忘,但對加拿大又還未有熟悉的親切,狀態有點像盪韆鞦盪到最高點時所產生的懸空感──已經離地,卻又未進入另一穩定點。
有否做錯移民決定
其實,但凡遇上大轉折,上述情況都可能會出現,這就是所謂的 「轉折期」(between times),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年前,有白人朋友問我,這是否叫做「後移民鬱結症」(Post migration blue),我無言以對,但自覺不是味道。腦袋一直在轉:到底有否做錯移民的決定?在原居地不是好端端的,為甚麼要老遠跑來這個陌生國家?
初來乍到,每天跑來跑去辦這辦那,在公路上比坐著的時間還長;又要經常無奈地說著不能完全達意的外語。每當看見有些老華僑,仍然把這個國家看成是旅遊景點,一看見有趣的景物就拍下來時,我就問自己,需時多久才能投入一個國家?假如永遠不投入,那又有何不對?投入是否只是程度的問題?很多人跟我一樣,似乎還未準備好「唱國歌」(入籍)呢!
人生是客旅的生涯
在一個主權國家裡面,通常有三種不同身份的人:公民(citizen)、居民或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和旅客(visitor)。身份的差異不但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社會參與權,繼而也有不同的政治責任和義務。上述三種身份的人都可以在本國合法地生活,只是旅客則屬於有期限的局外人;居民可以稱為副公民或半公民,需要有一段等候的過渡期,但有特定的明確目標,終可轉移成為公民;公民就是一種不設限的整全身份。對於移民來說,他們的終極目標當然是成為公民,在法律地位上享有完全的權利。
聖經對那些過著漂泊生活的人,用上了「客旅」的概念──人生是客旅的生涯,所以漂泊是必然的,聖經甚至還提出,客旅不要植根現世,而是需要帶著一種等待永恆的視野來過世上的生活;因為恐怕人們一旦安頓下來,就不再懷有遠大的眼光,目標也不再清晰。
客旅,其實是一個有另類意思的身份概念,不是訪客而是漂流者(pilgrim)。聖經所說的漂流者,過著近似吉普賽人的漂流生活,基本上是一種對政權王權的顛覆,他們漠視國界,也不在意國籍身份,生活在世有另類的價值,而且經常都有一種隨時起行的心理準備。他們也像畜牧的人,隨草而居,在無人的郊區作息,與社會的文明扯不上邊,經常溜達於城市的邊緣、城牆下、城門口,有著邊緣性的特色。
天國子民進入永恆
嚴格來說,客旅可以說是一種「沒身份」的遊人,因此,權力派一般都不甚注意他們,同樣地,他們也毋須向任何政權交待;然而,聖經概念中的客旅,最重要的,是持守一種對天國的忠誠。天國並不屬於地上任何的政治體系,但卻有一種超越的價值,足以吸引地上的人,作出相應的參與。天國的基本價值是公義、和平、喜樂,也就是一種超國界的普世人文關懷,因此,屬天的(相信神的人)地上客旅,最終所指向的乃是一個超越的國度──天國,雖然他們今天仍活在世上,但心所追求的,應該是靈性生命的增長,而非物質的追逐,這也是為移民另一國土的必須預備。
如果成為加國公民是你移民的目的,那麼希望你也認真思想一下,在地上寄居幾十年,客旅身份完結之後,你可有選定人生的下一站在甚麼地方嗎?但願你不用再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著神的救恩,持定「天國子民」的身份,進入那永恆的住處,一個可以永遠安居的國土,從此不用再遷移,在天家永享福樂。
陳華恩